討論統一 清晰勝過口號

(圖/本報系資料照)

章念馳先生在〈記黃年先生 思兩岸關係演變〉一文中,回顧了黃年先生對兩岸的關懷與探索。文章情感真摯,既有歷史厚度,也帶來一種知識分子對時代的責任感。然而,讀到今天的臺灣社會,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疑問:當語言本身失焦,我們還能如何理性討論兩岸的未來?

在行銷與品牌的世界裡,語言是定位的起點。消費者要不要相信一個品牌,很大程度取決於它的語言是否清晰可信。就像「創意」一詞,早年代表突破框架、獨特價值,如今卻被濫用成包裝改一改、影片多點閱也能自稱「創意」,結果成了語言的通貨膨脹。

同樣的現象,如今也發生在「統一」這個詞上。對部分臺灣人,它意味失去主體;對大陸,它是一種民族復興;對商界,它甚至只是「市場整合」「物流協同」;對國際社會,它是一個區域安全的風險因子。

換言之,「統一」已經成爲一個空瓶子,誰都能往裡面裝上自己的情緒與利益。這樣的語言狀態,就像一個品牌 slogan 在不同市場被解讀成完全不同的意思,結果是品牌形象失真,甚至引發誤解。

政治上保留模糊,往往是戰略智慧。模糊能創造談判空間,讓不同立場的人還有對話餘地。但問題是,當語言模糊蔓延到公共交流,當普通老百姓也被迫在口號之間找不到答案,社會就會陷入困惑與焦慮。

品牌定位的基本原則是:清晰勝過口號。如果「統一」真要被討論,它就必須像經營品牌一樣,先完成「去模糊化」的工程:

第一,要避免過度的情緒化口號,轉而聚焦「過程」而非「結果」;第二,需要「中性過渡詞」,如「融合」「互通」「協調」,作爲溝通的緩衝帶,避免第一時間引爆排斥;第三,更要透過具體的故事取代抽象的大敘事:孩子能否自由在臺北與上海之間求學?工程師能否在兩岸安心就業,不再因地緣衝突憂慮?老人能否在跨境醫療體系中安享晚年?

如果「統一」或「維持現狀」或「臺獨」要成爲社會可以理性討論的選項,就必須用明確的框架、清晰的承諾和可見的願景,讓人們能比較、能選擇。這條路註定不會平坦,這也正是兩岸談判已步入「深水區」的原因。

章、黃先生所處的時代,語言或許還能停留在大敘事的層次,語言若繼續模糊,就只會淪爲極端聲音的工具。政治人物雖需要戰略模糊,但在社會交流中,我們需要的是清晰、具體、可感的語言。(作者爲國際傳播品牌戰略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