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還是“逃離”?ST新潮即將上演24小時“生死時速”
(原標題:“套利”還是“逃離”?ST新潮即將上演24小時“生死時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雲帆 報道
一項競爭性要約收購計劃,正在以更加戲劇性發展,演繹整個A股歷史上前所未見的生死時速戲碼!
4月28日晚間,油氣開採運營企業ST新潮(600777.SH)發佈了一則“關於預計無法按期披露定期報告的風險提示性公告”。
該公告稱,原定於2025年4月30日披露2024年年度報告及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因定期報告涉及的部分財務信息需要進一步補充提供,公司預計無法在法定期限內(即4月30日前)披露年報。
按照交易所上市規則,若ST新潮在4月30日前確係無法披露定期報告,那麼公司將從5月6日,即勞動節假期後首個交易日起停牌。若依然持續無法披露年報,那麼公司股票將在7月7日被標註退市風險警示,若此後依然不披露,則將在9月8日被交易所採取強制退市舉措,股票屆時將進入退市整理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ST新潮正面臨浙江金帝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帝石油”)和B股上市公司伊泰B(900948.SH)——兩方勢力對公司競爭性要約收購的關鍵時刻。而這一突如其來的退市風險,給本已勝券在握的伊泰B要約收購方案,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考慮4月30日將是ST新潮可能長期停牌的最後一個交易日,ST新潮的所有股東,都將在這一天,面臨“套利”還是“逃離”的重大抉擇。
“最後”24小時
今年以來,ST新潮先後迎來了兩個要約收購對手方。其中,1月17日,金帝石油首先公佈要約收購計劃,計劃按照3.10元/股的價格,向全體ST新潮股東要約收購20%股權。
三個月後的4月18日,伊泰B則宣佈,向ST新潮全體股東以及金帝石油發出競爭性要約,計劃以高於金帝石油的要約收購價格的3.40元/股,和高於金帝石油要約收購規模的51%的總股本,實施要約收購計劃。
收購雙方的接受要約時間截至日分別爲:金帝石油方接受預受要約的時間點爲5月7日之前,且4月30日後不可撤回預受要約,而伊泰B方接受預受要約的時間點爲5月22日前,且雙方要約收購存在“排他性”,即參與金帝石油要約的ST新潮預受股東,不可再登記爲伊泰B預受股東,因此,5月7日,原本應該是金帝石油與伊泰B競爭性要約收購的“決戰日”。
考慮到伊泰B的要約收購價格、收購規模均高於金帝石油的收購方案,且伊泰B已存入足額收購保證金,加上競爭性要約的排他條款,金帝石油要約收購計劃,實則已接近完全出局。
然而這一切只是戰局推演,因爲ST新潮無法按時披露定期報告,局面或再度出現重大變數。
由於5月7日ST新潮將暫時不再實施交易,4月30日轉而變成了雙方最後的角力時刻。
同時,在ST新潮無法按時披露定期報告的情況下,金帝石油固然已接近出局,但伊泰B的收購計劃也開始面臨極大風險。
“如果雙方的要約收購方案,均不以公司上市地位作爲實施條件,即便ST新潮面臨退市風險,要約收購方案仍然會按計劃實施。”一位華東投行人士向記者解釋:“但由於存在長期停牌和退市的風險,參與ST新潮要約收購的風險點已經大大增加。”
接受要約仍有三大風險
截至4月29日收盤,ST新潮股價已經來到3.17元/股。該價格高於金帝石油的要約收購價格3.10元/股,但較伊泰B要約收購價格3.40元/股,仍有7.2%套利空間。
然而,這一“套利”空間,仍然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根據要約收購規則,如伊泰B收到ST新潮股東預受要約數量超過公司總股本51%的比例,那麼伊泰B將按等比例配售的方式,即“51%/預受要約股本”的比例接受預受。
而這意味着,超額參與要約配售的ST新潮股票,將無法按照伊泰B給出3.40元/股的價格折現。
另一方面,若ST新潮不幸因無法按時披露定期報告出現退市危機,那麼未得到配售的剩餘股票,將面臨股票退市帶來的極端風險。
其次,即便ST新潮及時在9月8日之前披露財報,鑑於公司未及時披露年度報告帶來公司治理疑慮,疊加要約收購計劃完成後造成的價格錨定效益喪失,超額參與要約配售的股票,仍可能面臨極端的下跌風險。
截至4月29日收盤,自今年1月金帝石油首次披露要約收購計劃以來,ST新潮累計漲幅已經達到55%。
除此之外,要約收購計劃仍面臨其他各種風險。按照伊泰B收購方案,若接受要約的ST新潮股本數量不超過總股本的28%,那麼要約收購計劃將以失敗告終。
而若要約收購計劃直接失敗,那麼全體ST新潮股東也會面臨較大的虧損風險。
當然,這一可能出現的概率並不大。由於4月29日ST新潮收盤價格爲3.17元/股,而特別風險提示類個股(即ST股)的單日最大漲跌幅不超過5%,這意味着ST新潮即便在4月30日當天漲停,其亦無法超過3.40元/股的伊泰B要約收購價格。這也意味着絕大多數ST新潮普通投資者會接受伊泰B的要約收購。
最後,無論是上述何種情況下,金帝石油的要約收購計劃,目前價格和規模全部都偏低,其成行概率都已經降到最低。
“市場會在博弈中最終找到平衡,”前述投行人士告訴記者,“一般來說,要約收購鎖定期前都會預留10%左右的套利空間。但現在該公司要約收購計劃已經直接面臨上市公司被直接退市的風險,因此10%左右的套利空間,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公司要約收購計劃可能面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