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機別只要求旅客早到

桃園機場展出比例尺1:2000的第三航廈局部模型,民衆可以站在模型前與窗外的第三航廈施工實況對照。記者黃仲明/攝影

桃園機場三航廈,最快後年底完工試營運;北登機廊廳及八個空橋機坪,將於今年九月啓用。北廊廳旅客將有近兩年半時間,需要在二航廈辦理報到、通關、交提行李至離開機場。八個機坪,依桃園機場平均機坪服務旅客量估算,每年可增加服務旅客八百萬至一千萬人次,有助因應未來三年旅客量成長、紓解營運機坪不足。

但北廊廳啓用後,二航廈服務機坪將由廿個增加至廿八個,服務班次、旅客量同幅增加。由於航廈已超量使用,且北廊廳距二航廈遠,旅客多有隨身行李,年齡小於五歲者佔百分之二點二五,必須有配套規畫。

在此提出幾點個人對於桃機改進之淺見。

首先,增加旅客通關量。二航廈在尖峰時段已超量百分之十五至四十使用,在一些熱門時段旅客需提早三小時到機場排隊等待。如不擴充,明、後年旅客需提早三、四小時到機場將爲常態。現有空間無法擴增,需要將停車場立體建設、建立第二通關動線。

其次,檢討調整報到櫃檯使用。二航廈於民國一○六年,將兩座報到櫃檯改爲自助行李專用,減少人工櫃檯五分之一服務量。但由於僅有部分航空班機提供此項服務,且每日僅部分時間開放辦理,使用率低,半數設施長期閒置,需檢討調整。

第三,規畫二航廈與北登機廊間的運輸服務。二航廈證照查驗後至北登機廊廳候機室,步行距離約五百五十至一千兩百公尺;轉機動線最長逾一千五百公尺。出境旅客許多時段需花費時間精力排隊等候報到、通關,還要長距離行走,確實辛苦。入出境通廊寬度有限,爲避免干擾旅客行走、維護行走安全,愛心車僅能極少量行駛。爲減少入出境及轉機旅客、機場工作人員步行距離,降低延誤登機機率,應參考國際機場普遍規畫,提供旅客運輸服務。

第四,擴大行李處理空間。隨着旅客航班大幅增加,行李處理空間、作業線已不符需求,已發生多起入境班機因等候作業線,行李延遲送達轉盤之情事。必須大幅增加行李處理作業空間及作業線。

第五,檢討旅客入境動線。爲縮短旅客步行距離,爲降低建造、運作、維護成本,爲減少停電、電梯電扶梯故障、維修、汰換時不便,國際機場新建航廈普遍規畫如同一二航廈,入境旅客離機後,均在與機艙門同一高度樓層行走,證照查驗後下至一樓提領行李。

三航廈入境旅客離機後,需由機艙門二樓,走較長較陡空橋上至三樓登機門,續上四樓入境通廊,再往下。僅因建築師設計理念,每天讓三萬入境旅客先上再下,浪費旅客時間、體力,也不利輪椅作業。需檢討更便利、人性化之規畫。

桃園機場長期缺乏硬體建設,三航廈建設一再延宕,已造成旅客不便、通關費時。只見機場公司呼籲旅客提早到機場排隊等待,卻未見編列預算,規畫擴建、改善。國際機場應以人爲本,機場公司之規畫與執行力應檢討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