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到國外半年後,57歲金星近照曝光

巴黎十六區的塞納河畔,一位身着黑色貂皮大衣、手牽泰迪犬的女子悠然踱步,指尖搖曳的紅酒杯倒映着埃菲爾鐵塔的流光。 路人鏡頭捕捉到的這幅“法式貴婦”圖景,主角正是消失國內輿論場半年的金星。57歲的她,氣色紅潤,笑容鬆弛,與半年前在太原舞臺高舉彩虹旗、深陷漩渦的狼狽判若兩人。然而,這份異國的瀟灑背後,是一場尚未終結的信任危機——曾經叱吒內娛的“毒舌女王”,還能叩開公衆寬恕之門嗎?

2024年秋,金星舞劇《紅日》太原站謝幕時,一名觀衆突然衝上舞臺遞出彩虹旗。 鏡頭記錄下她毫無遲疑地接過旗幟,振臂高呼“愛與性別無關”的場景。視頻引爆熱搜,爭議如海嘯般席捲。

彩虹旗作爲LGBTQ+羣體的標誌符號,在國內語境中敏感且複雜。 儘管金星事後辯稱“接旗是爲平息事態”,但現場視頻中她主動走向觀衆、笑容洋溢的舉動,讓解釋顯得蒼白。官媒旋即發聲警示“藝人需謹言慎行”,多地巡演遭緊急叫停。更致命的是,網友翻出她十年前的犀利言論:“賺夠錢就逃國外的人最沒骨氣!”——如今,這句話成了刺向自己的迴旋鏢。

面對封殺,金星的選擇是遠走法國。 若僅爲避風頭尚可理解,但其後操作徹底激怒輿論:她在法國電視臺採訪中將自己塑造爲“被迫害者”,聲稱“國內不包容導致事業崩塌”,甚至暗示社會風氣保守落後。這番言論被解讀爲“借外媒抹黑祖國”,與早年她痛斥韓國海關歧視華人、怒批移民明星“不愛國”的形象形成荒誕反差。

網友的憤怒並非無源之水。 回望其成名史,大衆對這位跨性別藝術家的包容堪稱罕見:1995年她頂着巨大社會壓力完成變性手術,仍獲主流認可;與德籍丈夫漢斯組建家庭、領養子女的故事更被傳爲佳話。當包容被反噬爲“受迫害”的指控,公衆的失望遠超事件本身。

今日的金星,儼然活成自己曾諷刺的模樣。 塞納河畔的獨棟別墅、戛納紅毯的明星合影、奢侈品牌走秀邀約——海外風光無限,卻也坐實了“國內撈金國外花”的質疑。反觀國內,舞蹈團演出停擺、《金星秀》復播無望。更諷刺的是,她一邊在Ins曬出與丈夫漢斯豪宅宴客、翩翩起舞的“歲月靜好”,一邊又向法媒訴苦“遭受網絡暴力”,分裂姿態徹底消解了公衆的最後一絲同情。

金星崛起於“敢言”,亦崩塌於“敢言”。 從《金星秀》毒舌內娛亂象圈粉無數,到濫用話語權雙標攻擊同行(批章子怡“德不配位”轉頭又誇其“國際範”),再到彩虹旗事件的莽撞與出逃後的倒戈,“真性情”逐漸異化爲對公衆底線的漠視。

真正的敢言,從非口無遮攔的利刃,而是言行合一的擔當。 當她在巴黎街頭笑問“你們咋追到這兒”時,或許仍未讀懂:大衆等待的從非一場地理意義上的“迴歸”,而是一份對冒犯的真誠反思,一次對雙標人生的徹底切割。

半年過去,金星的名字在國內娛樂版面上只剩“網友偶遇”的花邊。 57歲的她,曾在性別枷鎖中破繭成蝶,卻在話語權巔峰迷失了本心。大衆能否原諒?答案不在塞納河畔的紅酒杯中,而在她是否願直面三個叩問:是否承認接旗事件的欠妥?是否反思海外言論的背叛?是否理解公衆人物責任的重量?

藝術可以無國界,但藝術家應有根脈。 若有一天她躬身致歉而非隔空訴苦,或許纔是重啓對話的真正起點。在此之前,“原諒”二字,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