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中年危機”的金融人,轉行涌入RWA市場

底層資產挑選、定價邏輯相似​​,工作經驗可複用,傳統金融人正在涌入RWA市場。

今年以來,香港穩定幣市場給不少中年金融人帶來憧憬。隨着《穩定幣條例》的發佈和實施,各方申請牌照,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風口漸起。

潘少(化名)在銀行、外資銀行、公募基金、投行等多個金融領域摸爬滾打多年,年近40的他,坦言“既卷不過漸入而立之年的95後,又無法躺平”。

職業迷茫時,老領導介紹了RWA業務,他研究一番,發現與自己從事的ABS(資產證券化)有類似之處,“前者似後者鏈上形態,解決了內地 ABS 重主體增信、輕底層資產的痛點,底層資產質量成核心。”

兩者在不動產、金融資產等底層類別上亦有諸多相似,這讓潘少感受到新的行業風向,決定投身 RWA領域,再搏一把。

RWA,金融從業者不內卷的新賽道?​

2017年,潘少在投行做地產ABS、CMBS、類REITs等業務。2021年,行業急轉直下,他轉至券商債券投行,切入城投賽道。券商債承業務覆蓋ABS、公募REITs、公司債等多領域,看似服務空間更大,但在化債特殊時期,只能陷入內卷。2024年底被裁員後,他南下進入“點心債”賽道,卻發現化債之風已從北吹至香港,境內外債券從業者難掩迷茫情緒。

今年初,RWA 進入了他的視線。潘少團隊的股東多爲外資背景的華人,他們希望在香港開拓不同的賽道。

在他看來,RWA類似於境內交易所ABS的鏈上代幣化,和之前從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相似,多了些金融科技成分。如今,他在內地尋找合適的資產,由於香港的穩定幣牌照還未正式發放,第一批牌照仍需等待。香港同事正與多方洽談合作。

在一位從業者看來,把現實世界資產搬到區塊鏈上,看似是一場技術革命,實則是經典證券化邏輯的鏈上覆現:先找現金流穩定、權屬清晰的底層資產,再把它切片、打包、定價、發行。鏈本身成了交易所,“通證” 只是證券的新馬甲。理論上,飛機、公路、寺廟門票甚至信仰都能被切分流通,

“此前香港沙盒試點的RWA項目,包括協鑫,以及廣發證券、華夏基金髮行的代幣化產品,都是封閉式運營,沒有二級交易,且多爲機構業務,定製化特點明顯,普通投資者很難參與其中。當前RWA市場還未完全打開,二級交易的實現還得依賴穩定幣的推出。”潘少告訴巴倫中文網。

有接近交易的內部人士告訴潘少:某試點項目的交易結構比較複雜,並非直接將底層資產上鍊,而是先在境外發行標準化票據,再進行上鍊,底層資產和鏈上存在多層間隔。這一信息也給了潘少更多信心:尚未成熟的行業有較大發展空間。

市場普遍預期2024年底至2025年初發牌,潘少計劃明年先完成一單項目、跑通路徑。未來二級市場活躍度、穩定幣推出進度,都存在不確定性。

但這是潘少等傳統金融人逃離中年內卷危機的一個辦法。

經驗可複用:底層資產挑選、定價邏輯相似​​

事實上,債券業務看重主體信用,而ABS理論上應聚焦底層資產,像商場現金流、充電樁收益權等,但內地市場發行ABS時,實際上還是更關注擔保方或徵信方的主體信用。​不過,在RWA領域,底層資產質量成了核心考量因素。

潘少介紹,以香港試點的朗新、協鑫爲例,由於是民企,其在境內傳統金融領域常面臨融資歧視(國企往往能獲得更多授信),但其擁有優質的底層資產 —— 穩定的現金流及對融資成本的足夠覆蓋能力,得以參與試點。

資產“優質與否”取決於定價,關鍵是平衡投資人的收益要求、融資人的成本需求以及底層資產的覆蓋能力,只要三者能匹配,無論資產收益高低,都有操作空間。

在境外市場,投行人員對底層資產的分析能力、現金流測算能力都可以複用到RWA領域。

在資產選擇偏好方面,需結合目標市場的政策導向。香港經管局文件鼓勵新能源、信用領域,穩定幣牌照發放後,醫藥類資產也可能被認可,目前潘少在物色新能源資產。如果拓展到新加坡市場,他會進一步考慮助貸類資產。

“我之前涉足地產ABS,也會關注商業地產領域的合適資產。儘管整體行情不好,但仍有細分領域表現亮眼,比如鄭州許昌胖東來這類商超,依託消費剛需保持着良好經營。我傾向於選擇那些境內發行有困難但資產質量較好的民企資產。一線城市商業資源分散,部分商場盈利狀況不佳;反而武漢、成都、南京、鄭州、長沙等新一線城市,頭部商業體集中且表現更穩健,是重點關注的區域。”他分析。​

在資產定價、風險控制和合規邏輯方面,傳統金融與RWA行業基本相似。但在風險控制上,RWA行業因資產上鍊具有不可篡改性,理論上來說,風控可以做得更好。

比如,應收賬款上鍊後,回款路徑固定,發行人無法更改,能避免傳統ABS業務中因發行人歸集現金流、挪用資金導致的違約等道德風險,使資產與發行人真正脫離關係。​

在迷惘中摸索​

不過,潘少也坦言,對於鏈上風控及相關協議,目前還沒有完全弄明白。​

他曾嘗試轉型虛擬貨幣領域,但發現與過往工作經驗差距很大:Web3.0範圍雖廣,但比特幣投資與RWA分屬不同領域,存在壁壘,投比特幣的人不太關注RWA,做RWA的人也對純算法類虛擬貨幣玩法不熟悉。​​

選擇哪些民企作爲合作對象也面臨挑戰,民企兩極分化,融資成本高低不同,部分民企可能因成本問題難以接受合作,中間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而國企在這一領域可能不會有太大動作。

“模式大於技術、資源大於代碼、資產質量決定生死、合規優先於速度、順序決定成敗、收益預期需重設。RWA行業這兩年踩過的坑遠比想象中多。”一位從傳統金融機構IT轉行RWA的業內人士表示。​

他認爲,RWA不是技術革命,而是商業模式重構。區塊鏈底層並未出現顛覆式突破,真正的變化在於 “用 Token 把傳統資產拆小、拆碎、拆快”。比如把一塊高租金廣告牌的未來現金流打包成STO,讓散戶投100美元,共享租金收益 —— 技術簡單,商業模式上徹底改變了 “誰可以投、何時可退” 的遊戲規則。​

代碼可複製,資產渠道和人脈卻無法速成。Ondo、Maple等項目CEO均出身華爾街、大行或四大會計師事務所。RWA 的重點在於 “鏈下資源整合”:能否拿到優質資產、能否搞定審計、法律、託管、評級,比寫幾行智能合約重要得多。​

鏈下資產質量層次不齊,盡調必須對標傳統投行,資產權屬是否清晰、現金流是否可預測、第三方監管是否到位、估值是否合理,缺一不可。如果底層資產出現壞賬或法律瑕疵,鏈上 Token再耀眼也會瞬間歸零。​

在上述人士看來,RWA對散戶並不友好。若底層資產被認定爲“security”,就要接受全套證券法約束:KYC、信息披露、投資者適當性、鎖定期、二次轉讓限制…… 流程繁瑣、門檻高企。碳信用這類非證券屬性的環境資產,或USDY等“穩定幣+收益”模式,更適合普通用戶,法律風險也更低。​

資產選擇順序決定項目生死。上述人士認爲,可以優先把 “本來就易碎片化、數字原生或可聯網、流動性需求強烈” 的資產搬上鍊。碳信用天然標準化、可拆分;物聯網設備實時上鍊數據,減少人工覈驗;私募基金份額流動性差、持有人分散,Token化可立刻解決退出難題。相反,重資產、低流動性、法律結構複雜的商業地產、藝術品,初期儘量迴避。​​

“對於新入行的創業者,與其親自下場做RWA,不如圍繞龍頭做‘周邊服務’:合規SaaS、鏈上數據驗證、託管保險、二級市場做市,風險更小,空間同樣廣闊。”上述人士告訴巴倫中文網。​

在出現 “監管級鏈上基礎設施” 之前,RWA 更像傳統金融的可選插件:可做小規模融資、可做品牌敘事,卻難以撼動既有的利益版圖,也難以承接加密市場的高流動性需求。對於像潘少這樣轉行而來的中年金融人,這是充滿機遇的新戰場。(本文首發於Barron's巴倫中文網,作者|孫騁,編輯|蔡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