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萬歲的時代裡,Keep一年虧5億
你敢信嗎?
健身風潮的熱度,一直在升溫,但國內“線上健身第一股”的Keep,日子卻不好過了。
過去一年,Keep的月活基本沒怎麼漲過了,一直在3000萬左右的瓶頸線上下浮動,不僅人數沒漲,會員滲透率還下降了,而且在在全年營收略微下降的情況下,虧損卻大幅擴大了59%。
眼看去年,咱們的健身人羣來到4億大關,全國的健身類場館數量和健身會員數量都環比上漲兩成,線上健身市場滲透率也已逼近50%。
明明市場越來越龐大,Keep爲啥就沒掙上這筆錢呢?
Keep的主要收入來源有兩部分,一部分是自有品牌運動產品,另一部分則是會員訂閱和付費內容。
別看Keep的功能定位是“指導用戶居家健身的線上教練”,但這家公司的最受歡迎的業務,居然不是賣課,而是賣貨。
2022年的時候Keep成爲了中國最大的瑜伽墊品牌,市場份額爲18.3%。
但更賺錢的業務,還在“獎牌”身上。前兩年網傳Keep靠賣獎牌的收入高達5億元,雖然官方迴應稱該數據「不準確」,但實際根據招股書來看,2023年,獎牌收入所歸類的「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板塊,營收漲到了9.96億元,同比增長11.4%,一躍成爲Keep第一大收入來源,可見這賣獎牌的業務,一度成爲考了Keep營收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但這招很快也不奏效了,用戶爲了集郵獎牌,騎車刷里程、搖手機作弊,把運動玩兒成了“行爲藝術”,後來有人發現,把刷來的獎牌掛閒魚賣掉也是一門生意之後,Keep所組織的這場虛擬馬拉松,到最後參加的全是靠科技刷獎牌的黃牛。而後健身裝備、服飾等細分市場也被其他入局的品牌瓜分,只靠代工賣貨的Keep的,至今也沒能再複製出一個爆款“瑜伽墊”了。
相關數據顯示,Keep的訂閱客單價僅12.8元,而獲客成本卻高達473元,留存率也不足50%。
加上各大抖音健身主播零成本開播,之前劉畊宏靠着《本草綱目》健身操,12天漲粉4000萬,只花了兩週時間,就抵上了Keep花十年攢下的月活。
業務沒爆款,拉新又困難,本就陷入瓶頸的Keep還面臨着被用戶們“偷家”。
咱們的網友,也可謂是把“白嫖藝術”玩兒到了極致。
Keep花重金簽下的帕梅拉、週六野、歐陽春曉等頂流健身達人的課程,被B站、抖音的博主無成本搬運,用戶甚至在評論區比價:“同樣的課,這裡要錢,隔壁免費”。
流量少了,自然也留不住達人內容。某健身達人在Keep的粉絲數是B站的2倍,收入卻僅爲1/5——平臺流量被“白嫖”,博主收入被“打劫”,Keep一下成了“線上健身界的慈善家”。
後來Keep也試水過線下,但Keep自己打造的Keepland健身中心因重資產模式虧損關閉,與健身房合作的“Keep優選課程”在財報中存在感也約等於空氣。與其說開線下健身房,Keep更像是在給房東打工。
說到底,健身自律本就是“反人性”的生意,光靠技術堆砌無法對抗人性的“躺平本能”。畢竟,在這個“躺平有理,內卷有罪”的時代,能讓用戶自願堅持的,從來不是「自律的內卷」,而是「快樂的套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