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惠山園八景與諧趣園八趣
諧趣園宮門題字 仁壽殿前的銅麒麟 東郭先生與狼彩畫 知魚橋上講乾隆詩詞
前不久,“青睞”邀請北京文史學者史貴生帶隊尋訪頤和園,並着重探尋諧趣園,從它的八景八趣入手,用半天的時間講清講透這座帶有神秘色彩的園中園。史貴生老師退休前在法院工作,曾是高級法官,對北京文史有着持久的愛好,也有着數十年的研究功力,他能將文獻語言化爲生動的故事,更重在帶大家“走出戲說的誤區”,他的講解風趣,又往往帶給人意想不到的知識點,這一行,“青睞”團員都感嘆收穫很大。
老先生隨身帶了七斤重老照片
“青睞”團員們和史貴生老師在頤和園東宮門匯合。史老師就站在東宮門一側,簡略敘述了頤和園的過往。“頤和園作爲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是皇家園林、古典園林的傑出代表,1998年被評爲世界文化遺產,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中國歷史文化領域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發展歷經波折,前身清漪園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是乾隆爲給母親鈕祜祿氏崇慶太后祝壽而修建的。後來在1860年遭英法聯軍破壞,光緒十二年(1886)開始復修,並於1888年更名爲頤和園。”
史老師此行隨身帶了兩個帆布袋,他說,裡面裝的都是他掃描打印的老照片,這兩袋大概有七斤重。通過老照片,能清晰地看到頤和園的諸多變化。他拿出一張照片說:“大家看,頤和園早期的牌樓是四柱三間三樓的構造,東宮門前還曾有一個大花壇,和現在差異還是挺大的。”
東宮門也有好多故事。房頂是捲棚歇山頂,頂部是灰瓦,檐角走獸是一獅四馬。史老師說:“一獅六馬是頤和園建築的最高等級,一會兒我們到仁壽殿,那裡就是一獅六馬。諧趣園知魚橋上的石牌坊上則是一獅一馬,頤和園裡只有這一處。”
在老照片中,東宮門的臺階原本是坡道,後來出於某種歷史原因和建築規制的考量,被改造成了如今的樣式。史貴生說:“如今的臺階,前爲9級,後爲5級,這種設計蘊含着深刻的寓意,象徵着‘九五之尊’。”
東宮門爲捲棚歇山頂,這種屋頂形式在傳統建築中較爲常見,但上面的走獸卻有着嚴格的等級劃分。史貴生告訴大家,頤和園中有的建築是“一獅四馬”,而到了仁壽殿則變爲“一獅六馬”,這是皇家建築中較高等級的禮儀象徵。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築規制中,灰瓦頂的建築與琉璃瓦頂的建築有着明顯的區別。灰瓦頂建築不具備放置仙人騎獸的資格,只有琉璃瓦的皇家建築才能夠使用,並且第一個走獸必須是獅子,這一細節也彰顯了皇家建築的獨特地位和嚴格的等級制度。
史貴生告訴大家,自己重點研究頤和園的三個問題,分別是頤和園的歷史變遷、乾隆詩刻和彩畫故事。東宮門有一張彩畫,史貴生覺得特別有趣味,畫的是東郭先生和狼。他說,頤和園共有6幅東郭先生和狼,長廊有兩處,東宮門有兩處,還有兩處在昆明湖畔的知春亭裡,每一幅都有原畫做依據,不是瞎畫的。“我們今天活動的結束點也在昆明湖畔的知春亭,希望大家能在知春亭找到東郭先生和狼的彩畫。”
仁壽殿前的銅麒麟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衆人隨史貴生一路來到仁壽殿,殿前聚集了不少遊人。大家在殿左側的銅麒麟旁站定,聽史貴生講仁壽殿的故事。“仁壽殿最早叫勤政殿,咸豐十年被英法聯軍燒燬,光緒十二年重建,改名仁壽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住頤和園期間臨朝理政、接受恭賀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朝時皇帝接見大臣的地方,上朝前殿門沒開的時候大臣們就在殿門兩側候着,開門後受到皇帝召見的大臣才能進去。”
仁壽殿前的那隻銅麒麟是乾隆時期的,其中有着一串流變故事。
先要從雍正時期說起,當時圓明園大宮門兩側擺放了一對石麒麟。乾隆時期,圓明園修建皇家祖祠安佑宮,宮門前也需安置一對飾物,乾隆六年(1741)12月,新鑄造一對銅麒麟,它們被放在大宮門前,替換了石麒麟,換下的石麒麟被移置安佑宮門前。乾隆二十八年,又造鍍金銅獅子一對,放在大宮門前,換下的銅麒麟移至長春園。多年以後,石麒麟被放置於今天北京大學的主樓前。長春園銅麒麟殘缺,修復一隻後放在了仁壽殿前。
大家在史貴生的指點下仰頭看這隻銅麒麟,仔細看可見其頭上有一個圓圈,圓圈裡刻有“大清乾隆年間製造”字樣,那是它的“身份證”。
史貴生還請大家注意,在仁壽殿前,有一對銅龍和銅鳳,象徵着龍鳳呈祥。銅龍的一隻爪子是空的,有人說象徵着光緒無權,“這是無稽之談。我們看民國時期的老照片上,龍爪是握着一隻球的,爲什麼變成了空的?是後來丟失了才形成的,但咱們得明白這與‘光緒無權’無關。”
仁壽殿前的太湖石,是1937年5月31日從圓明園運來的,帶有明顯的乾隆時期御苑賞石修治技法。其中一塊太湖石上刻有寫於乾隆九年的乾隆詞:林瑟瑟,水泠泠,溪風羣籟動,山鳥一聲鳴。斯時斯景誰圖得,非色非空吟不成。“這是乾隆爲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水木明瑟所題。”說着,史貴生也取出一張拓片老照片請大家觀看。
慈禧非常重視對福壽的追求。頤和園重修最大的改動莫過於將大報恩延壽寺改爲排雲殿建築羣,以及將勤政殿改爲仁壽殿。此後,排雲殿建築羣便成爲舉辦萬壽慶典的場所,而改名的仁壽殿中的“仁壽”二字取自《論語》中“仁者壽”之意。史貴生告訴大家:“慈禧在頤和園先後四次舉行過規模盛大、禮儀隆重的萬壽慶典活動,慈禧的生日是道光十五年陰曆十月初十。按照慣例,她本應在60大壽時舉辦一場盛大的慶典。然而,由於當時中日戰爭爆發,這場祝壽慶典不得不取消。後來,慈禧實際舉辦的祝壽活動分別在她63歲、68歲、69歲和70歲。祝壽時的場景十分隆重。仁壽殿裡專門擺下宴席,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各坐一桌,兩邊則是親王們的席位,一品、二品大員們則在殿前院子裡搭建蓆棚就座。”
在含新亭旁的假山中體驗涵光洞的可遊可玩
在頤和園諧趣園的水池北岸,有一片消失的山石景觀,就是惠山園八景中的尋詩徑和涵光洞。史貴生說,蘭亭東連廊拐角北側的山石間有一處石窩,上方刻有“雲竇”題字和“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印璽,有人說那裡就是涵光洞,其實不是,大家看乾隆時期汪由敦所繪的《惠山園八景圖》,一看便知雲竇並非涵光洞。
涵光洞山石景觀外實內虛,林巖圍合之下留出一處“天窗”。乾隆皇帝遊園時常在洞中小憩,吟詩題壁。“乾隆十九年《御題惠山園八景詩》中,有《涵光洞》詩及序:(尋詩)徑側多奇石,爲廠爲竇,深入線天,層折而出,彷彿靈鷲飛來。窈窕神仙府,嶔崎靈鷲峰。光涵千舍利,青削萬芙蓉。芝徑繚而曲,雲林秀以重。只疑丹竈側,佺羨或相逢。”
涵光洞已經消失,爲了讓大家體會乾隆皇帝描述的“層折而出”,史貴生特意帶大家到含新亭,那裡有乾隆刻詩4首,有石刻“小有趣”,並有劍峰石7塊,旁有假山,山中有洞,蜿蜒曲折,酷似涵光洞。洞可通人,穿洞而出,略可體驗涵光洞的可遊可玩。大家摸索穿行過後,都覺很有趣。史貴生提議,大家就在劍峰石下照一張合影,以爲紀念,大家欣然同意。
曾有人問史貴生,劍峰石是從哪裡拉來的?他查閱史料,一是說從暢春園,一是說從圓明園,他更傾向於是從圓明園運來,依據也是一張圓明園的老照片。
說到石頭,史貴生說必須要插一句,“敗家石以後不要再提了,因爲那是民間戲說,無有根據。以前樂壽堂前那塊石頭,標誌牌介紹‘青芝岫,俗稱敗家石’,由於很多人提意見,現在已經改了,刪去了‘敗家石’三個字。”
乾隆仿建寄暢園絕對不是照搬,惠山園八景就是證據
沿着園中小徑去往諧趣園。“走過這兩棵七葉樹就是諧趣園的宮門了。園子很小,只有15畝地,但是景色特別好。”走下38級臺階,前面就是諧趣園宮門。
在諧趣園遊廊的一個向陽處,史貴生開心地坐下來說:“咱們坐着說幾分鐘,今天園裡真清靜,沒想到我們有這麼好的福氣。”他拿出包裡的老照片,分遞給大家,邊看邊講惠山園八景與諧趣園八趣。
惠山園是頤和園萬壽山東麓的一處園林景觀,惠山園是乾隆時期的名字,嘉慶時期改名爲諧趣園,園中建築也做更名。頤和園原名清漪園,乾隆十五年(1750)開始修建,諧趣園是乾隆十六年乾隆下江南,回來仿照無錫寄暢園修建的。“諧趣園應該在乾隆十九年修建完畢,爲什麼這麼說?因爲乾隆對惠山園情有獨鍾,在乾隆十九年寫下了惠山園八景詩,直到嘉慶元年,共爲惠山園寫下了160首詩。”
史貴生說:“乾隆仿建寄暢園,卻絕對不是照搬,是很有創意的。惠山園八景多麼著名!”
惠山園八景包括載時堂(知春堂)、墨妙軒(湛清軒)、就雲樓(矚新樓)、澹碧齋(澄爽齋)、水樂亭(飲綠亭)、知魚橋、尋詩徑、涵光洞。這一堂、一軒、一樓、一齋、一亭、一橋、一徑、一洞,乾隆都題有詩,史貴生都能隨口道來。
載時堂的“載時”出自於《史記》:“載時以向天。”乾隆曾有詩:“載時敢曰向天行。”史貴生說:“乾隆時期載時堂建在高臺之上,我量過,高臺高度有1米65,可見其尊貴的地位。”
就雲樓是諧趣園內唯一的一座樓,位於園西北角,面東,二層,面闊三間,灰瓦單檐捲棚歇山頂。史貴生說:“由於所處地勢的原因,就雲樓在院內看爲兩層,園外看,卻是面闊三間、帶圍廊的一層殿堂。”此樓北側是一道山澗,名玉琴峽,是園內的入水口。當年水量豐沛時,常有云霧升起。現山澗內還能看到那塊形似一張古琴的山石,上面刻有慈禧題寫的“玉琴峽”三個字。此峽共有慈禧刻字五處,史貴生都帶大家一一看過。
史貴生還着重講解了惠山園八景中的知魚橋。“乾隆詠惠山園詩160首,其中詠知魚橋詩16首,都刻在知魚橋的石牌坊上。在知魚橋看石刻的最佳時間,是陽光打在石牌坊上的時候。那時石刻字跡清晰可見。”我們幸運地在陽光照射的石牌坊下,聽史貴生興致勃勃地講述知魚橋名字的來歷。“知魚源於《莊子·秋水篇》裡莊子與惠子在橋上的一段對話。莊子說鰷魚快樂,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乾隆的題詩,大多認爲莊子與惠子的辯論是多餘的,因爲魚自知其樂。”
諧趣園八趣則是後人悟出的,分別是時趣、水趣、橋趣、書趣、樓趣、畫趣、廊趣以及仿趣。到得園中,自然能明顯體會到。
諧趣園中的彩畫,人物故事就有400多個
諧趣園的遊廊精巧細緻。遊廊曲折,裡面佈滿了彩畫。史貴生多年來研究解讀彩畫故事,有幾幅他認爲特別重要的,着重爲大家做了講解。
“頤和園的彩畫故事豐富多彩,其中,《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共有6處,每一幅都很優秀,分別在長廊、暢觀堂、佛香閣、福廕軒、湖山真意軒和諧趣園。”《李白春夜宴桃李園》描繪的是李白與朋友們在桃李園中夜宴的場景,大家飲酒作樂、吟詩賦詞,展現了唐代文人的風雅生活。
說到這兒史貴生笑着說,央視詩詞大獎賽曾經有一道題目,問“蘇軾名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詩中的逆旅是什麼意思?”“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是這道題的出處。我覺得這道題乾隆肯定能輕易答對,爲什麼?看乾隆《題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圖》的詩:“飛觴醉月共遊盤,銀燭燒闌興未闌。漫惜光陰如過客,於今已作畫圖看。”不難看出他超脫的人生境界。
還有許多出自《聊齋志異》的故事被繪製成彩畫。比如《牛飛》。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從集市上買了一頭健壯的牛,他滿心歡喜地將牛牽回家。然而,當晚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牛長出翅膀飛走了。他認爲這個夢不吉利,第二天便將牛牽回集市廉價賣掉了。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隻老鷹在捉兔子,便將老鷹逮住,並用捆錢的帶子拴在老鷹的肩膀上,結果老鷹掙扎着掙脫束縛,叼着錢袋飛走了。這個故事通過三幅生動的彩畫展現出來,不僅有趣,還蘊含着一定的教育意義,告誡人們不要迷信夢境,也不要貪圖小便宜。
史貴生覺得這幾幅彩畫特別有意思,“三幅關於《牛飛》的畫,一幅在宜芸館前院,畫的是老漢買了牛騎牛回家;一幅畫的是老漢做夢,夢見牛長翅膀飛走了,在引鏡;一幅畫老鷹叼着錢袋飛走了,在諧趣園宮門內。三張畫像連環畫一樣講清了這個故事。”
“放龜報恩”的故事同樣精彩。故事的主人公小時候心生憐憫救了一隻白毛龜。後來,主人公成爲將軍,帶兵上戰場。在一次戰鬥中失利,逃跑時慌亂中跳入河裡。就在他以爲自己要命喪河中時,一隻龜將他駝到了對岸,使他得以逃生,這隻龜就是他小時候放生的那隻,它是來報恩的。這個故事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善有善報的思想,也讓人們感受到了動物的靈性和感恩之情。
史貴生告訴大家,這個故事出自《晉書·毛寶傳》,諧趣園中也有三幅關於它的彩畫。史貴生仰頭一幅幅指給大家看,有團員好奇地問:“這麼小的彩畫您怎麼看得見?”史貴生說:“來得次數多了,就看見了。我基本是一開園就進來,到閉園才走,就帶一個麪包一瓶水,待一天。老伴兒說我是吃飽了撐的。我說一個人只有到了入迷着魔的時候,才能出成績,我就是入迷了。”
史貴生從2000年開始研究頤和園彩畫,每天5點起牀查書找資料,加上頻繁走訪頤和園,這些年,他記錄了園裡每一座建築的彩畫。他覺得把這些彩畫全看懂了,等於懂了中國歷史的絕大部分。“因爲它的歷史跨度太大了,儒、釋、道都有內容豐富的呈現,光諧趣園的人物彩畫故事就有400多個。我每次來待一天,總有新發現。”
活動如約在知春亭結束,面對無垠的昆明湖湖水,落日已然映紅了水面。史貴生老師和“青睞”團員們逐一道別,大家都有些戀戀不捨。
文/本報記者王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