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派校車費 “民心車”怎麼就成了“鬧心車”

因生源減少,湖南衡陽市衡南縣岐山鎮校車停運三年。經家長反映後,作爲實事項目,該鎮又重新開通4臺校車。因爲是臨時開通,沒有納入財政計劃,在各方籌措下,40萬元校車經費仍有17萬元缺口。於是,當地決定將這部分缺口分攤給2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4所幼兒園。

翻閱國家、省、縣各個層面的校車法規,都沒有將“學校”列爲承擔校車費用的主體,而是強調由政府作爲主體,多渠道籌措。公衆不理解的是:難道將校車費用缺口攤派給學校,也是一種籌措渠道?

誠然,基層財政壓力普遍存在,但這絕不能成爲推卸責任的藉口。將缺口資金分攤給學校,看似是在解決資金難題,但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本身並無造血能力,錢又從哪裡來?

在面對媒體採訪時,當地表示,不是攤派給學校,而是讓學校通過拉社會贊助的方式,尋找解決途徑。果真是學校誤解了嗎?

恐怕不是這樣。退一步,就算真的只是讓學校拉贊助,也不合乎情理。“多渠道籌措”校車費,是政府和教育部門的責任所在,怎能讓學校教師放下本職工作,去社會上拉贊助呢?

說到底,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選擇將矛盾簡單下推,損害的是執政爲民的形象,暴露的是基層治理中的懶政思維。

我們相信:17萬元校車費缺口的難題,最終會妥善解決。但眼下,很多地方都將面臨生源減少、學校撤併的現實,一些偏遠村莊的孩子乘坐校車也將納入教育日程。

這次的校車費風波,也給其他地方提了個醒,未雨綢繆,才能真正讓校車行穩致遠,守護好每一個孩子的上學路。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