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和平 反侵略不如反內戰
(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出席「歐戰勝利80週年紀念茶會」並發表談話,這篇談話雖然沒有點名中國大陸,也沒有像幕僚事先向媒體放話那樣,將中國、俄羅斯、北韓等國家視爲「新威權集團」,但講稿的整體脈絡仍然清晰體現了「抗中正當性是抵抗威權」的邏輯,並前所未有地突出「反侵略」的主軸。
賴清德強調「反侵略」,意在借古喻今,利用二戰德國侵略歐陸的歷史,連結到3年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進而塑造「中國意圖入侵臺灣」的論述體系。賴清德提及「當年軸心國,現在都成爲百分之百的民主國家」,試圖論證「民主和平論」與「威權擴張論」。此外,這篇演講還凸顯臺灣與歐洲正在共同面對「灰色地帶作戰」,以不點名形式強化中俄同質性聯結。
若加以推敲,可明顯感受到,這篇演講雖然大談戰爭與和平、民主與威權、自由與人權,卻陷入不少邏輯和歷史上的盲區。首先,賴清德以「制度決定論」解釋軸心國發起戰爭的原因,但無法解釋德國納粹是透過民選上臺後擴大權力,也無法解釋戰後美國、北約等民主陣營在中東、越南、北非等地犯下的戰爭罪行,更無法解釋如今揚言吞併加拿大爲51州、以武力征服格陵蘭的川普也是經由民主制度選出的。
另一方面,賴清德口中「軸心國經過民主改革後變好」這番話,恐怕也要被國中歷史老師當掉。德國、日本之所以在戰敗後「從良」,制度重整與改革當然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聯合國體系建立,德、日的武裝力量被嚴格控管,美軍駐日、德的人員均超過3萬人。換言之,正是有包括「和平憲法」、外國駐軍在內的緊箍咒和金箍棒,原軸心國才徹底放棄武裝,改以經濟、科技實力參與國際競爭。
賴總統歐戰演說還有另一個盲區,就是無法正視臺灣在二戰勝利後國際秩序中的地位。如果從經典、傳統角度來詮釋,臺灣作爲1896年被清廷割讓給日本的殖民地,是二戰受害者,也在戰後歸還中華民國,臺灣人民參與中華民國制憲、行憲國大,這是非常清晰的歷史事實。只是因爲中國內戰,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失去大陸治權,與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共同處於內戰架構之中,時至今日。
1991年李登輝總統宣佈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只是暫停內戰狀態,只要不把「大陸地區」相關概念及法律從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剔除出去,兩岸關係置於中國內戰架構的狀況就不會有本質上的改變。作爲宣誓效忠憲法的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如果要談和平,應該從「反內戰」角度談,強調「反侵略」跳出了內戰架構,卻落入了一個更加暗黑混沌的深淵。(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