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 數位時代守護銀元 見證貨幣史

收藏家樑國清花了30多年時光,專注於清末至民國初期銀元的研究,個人收藏逾2000枚銀元。(馮惠宜攝)

「中華龍銀研究社」社長樑國清30多年來專注於清末至民國初期銀元的收藏與研究,個人珍藏逾2000枚銀元,從清光緒年間首次鑄造的「奉天一兩」,到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袁世凱發行的多種銀元,皆如數家珍,透過每一枚銀元見證歷史的脈絡與變遷,甚至以此撰寫碩士論文。

樑國清因父親早年從事工程時,曾被包商以假銀元抵付工程款,這段經歷意外引發他對銀元真僞鑑別的興趣。後來他因工作外派大陸,藉機拜訪收藏者、走訪古玩市場,逐步摸索、學習。如今,他的收藏被許多大陸收藏家視爲瑰寶,並多次邀請他赴陸參與講座與展出。

樑國清的收藏聚焦於清朝至民國時期發行的銀元。他指出,銀元的鑄造是一門工藝,當時使用的壓印機器來自德國,雕模鑄造則由義大利、瑞士與奧地利的金工大師操刀。他所收藏的銀元中,甚至包含未正式流通、試鑄階段的大師簽名樣幣;這些樣幣在進入量產前,簽名通常會被磨去,邊齒也與正式流通幣有差異;這些試鑄幣如今已成爲鑑定真僞銀元的重要參考。

樑國清說,清末民初政局動盪、通貨膨脹嚴重,當時1兩銀元甚至可購買1頭豬。不同時期發行的銀元,不僅反映當時的經濟情勢,也勾勒出從封建帝制的大清王朝,到民國初期軍閥割據、僞政權興起,乃至國共內戰、對日抗戰等歷史時期的幣制變遷。

30多年來的一門深入,也使得樑國清在嶺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就讀時,以《中華貨幣收藏整編比對調查之研究探討》爲主題撰寫碩士論文,他去年回到嶺東科大舉辦「中華貨幣經典展」,吸引日本及大陸同好前來參觀並交換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