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審計處揭露 防汛網5大缺失
臺中市議員陳雅惠呼籲市府防汛不能只是紙上作業,包括監控設備、抽水站和通報系統都必須在第一時間啓動。(馮惠宜攝)
楊柳颱風來襲,臺中市防汛措施再受關注。根據臺中市審計處最新報告指出,市府雖持續投入經費推動防洪建設,但多處淹水熱點依然存在「監控死角」,建議市府檢討佈設策略與系統功能,以有效降低淹水風險。水利局表示,廣設淹水感應器及AI人形辨識技術降低淹水風險。
依據審計處審覈報告,2022年至2024年臺中市府編列預算7504萬元,建置智慧防汛網平臺,串聯淹水感測器、水位計、雨量站及CCTV等設備,但仍有5大缺失。
首先,感測器布點不精準,5處曾發生重大淹水地區未設置,有384處設於非高淹水潛勢區,其中逾200處近3年幾無淹水紀錄,效益堪憂。其次,雨水下水道清疏不確實,122處監測值曾超過警戒卻未納清疏計劃,部分易淹水點周邊甚至缺乏排水設施。
第三,區域排水系統附近仍有25處易淹水點未設水位監測站,監測網絡不完整。第四,部分監視器因頻寬不足無法即時回傳影像,且系統欠缺影像自動辨識積水功能,需人工判讀,影響應變效率。第五,柳川排水等3條市管排水圖資未納入水情監控,部分排水治理計劃與用地範圍線圖籍亦未公告官網,不利民衆掌握防汛資訊。
審計處建議,市府應針對高風險地區,優先布建監控設備,完善抽水站監控連線,並結合智慧防災系統,即時監測水位與運轉狀況,以提高防汛效率。
臺中市議員陳雅惠表示,防汛設備不能只是「擺好看」,颱風來臨前的準備必須做到滴水不漏、零延誤,她呼籲市府,應立即處理長年積淹水的高風險區域,補齊監控設備、汰換老舊抽水機組,並確保通報到現場的反應流程緊密銜接、即時運作。
水利局迴應,淹水感測器布點除參考淹水潛勢圖,也納入颱風豪雨期間民衆通報點位,去年「凱米」及今年「丹娜絲」颱風期間均發揮功效。柳川一、二期亦建置30座CCTV與水位計,並導入AI人形辨識。至於部分感測器無數據,系防汛工程見效所致;對於是否依審計建議遷移,因極端氣候頻繁,仍須謹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