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仁德社區 改良河畔土質
臺中烏日區仁德社區發展協會邀裡山裡海工作室24、25日舉辦工作坊。(仁德社區提供/潘虹恩臺中傳真)
仁德社區在幸福河畔築起枝葉園圃。(潘虹恩攝)
臺中市烏日區仁德社區積極在幸福河畔推動綠美化,近年卻面臨土壤老化等問題,仁德社區發展協會邀請裡山裡海工作室24、25日舉辦工作坊,帶領學員制作落葉膠囊、共築「枝葉園圃」,打造都市綠空間,期望不僅能改善土壤環境,也吸引更多生物昆蟲進駐幸福河畔。
位處烏日區中山路與光德路一帶柳川分支的排水溝渠,由仁德社區發展協會認養進行綠美化工程,並命名爲幸福河畔。該協會執行長陳恬如說,10多年來種下近2萬株樹苗,營造出具生物多樣性的綠地環境,更吸引螢火蟲現蹤。不過近來發現植物生病、爛根和土質老化等情況,邀請裡山裡海工作室帶領學員築起枝葉園圃,讓土壤更肥沃,植物生長更好,也讓更多昆蟲生物來到幸福河畔。
仁德社區發展協會與南屯烏日文化觀光協會24、25日在仁德里活動中心舉辦工作坊,還有學員遠從高雄來參與,學員們將廢棄紙箱去除膠帶後捲成紙筒,以鐵絲捆綁固定、裁切,放入落葉與小樹枝,作爲改良土壤的素材,在幸福河畔搭建起枝葉園圃。
「枝葉園圃是希望接續城市中環境斷鏈的循環」裡山裡海工作室講師黃建雄舉例,當1間工廠生產很多產品,還沒機會銷售就被送去燒掉,無收益、回報,終會面臨倒閉,環境也是如此。生產者如植物,提供昆蟲等生物食用,生物再透過排遺將養分回饋給植物,但都市中對落葉等自然資源處理方式往往是送進焚化爐,長久如此,環境總有崩潰時候。
他說,生物在土壤中會鬆動土壤,下雨後土壤能涵養水分、調節熱氣,但都市裡的土壤結構變硬、雨水無法滲入,統統流入排水溝,加劇淹水與高溫,應重視都市綠空間可以發揮的調適功能,環境纔有機會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