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 傳承織布工藝 藍惠珍守護泰雅文化
藍惠珍運用先生改良過的「桌上型織布機」,讓織布變得更簡單,也讓想學習的人更輕鬆。(藍惠珍提供/李京升臺中傳真)
在臺中市和平區雙崎部落的一間小工坊「慕伊阿道」,傳來織布機規律聲音,工坊主人藍惠珍被稱爲「國寶級Mihu織女」,深耕泰雅織布文化26年。儘管手工織布費時、收入不穩,她仍靠着熱情與先生支持,讓部落逐漸失傳的織布工藝重新被看見,也讓泰雅文化不斷延續。
現年65歲的藍惠珍,在921地震後返鄉,遇見一羣想復振傳統織布文化的族人,當時因技藝斷層數十年,公所特別邀請長者與老師開課,她報名學習後就深深着迷,自此從種植苧麻、天然染色到服飾製作,全程都親手完成。
之後她更創立「慕伊阿道」工坊推廣泰雅編織文化,由於傳統上「男性不能碰織布」,她在授課時讓返鄉青年以竹筒取代地織機,既守祖訓又能讓更多人蔘與。她也經常受邀各地開班,甚至免費教部落小孩,希望古老技藝能被更多人看見。
藍惠珍說,工坊名字取自她一雙兒女的泰雅名字,象徵文化代代相傳,除自己的學徒,兒子目前攻讀碩士,論文主題就是泰雅織布,也跟她學了基本技法,未來希望回鄉一起傳承織布手藝。
她也回憶,早年織布1周收入不到1000元,經濟拮据仍未放棄,丈夫更全力支持,同時爲了減輕她長時間用地織機盤坐織布的不適,親手設計改良型桌上織布機,讓她能坐着操作、更節省空間,也讓初學者更容易上手。
藍惠珍表示,如今和平區會傳統織布的族人恐不到10位,她所在的雙崎部落更只剩3人,她擅長山形斜紋、多色菱紋等古法圖騰,雖然1條布往往要花上半個月至1個月才能完成,但只要有人願意學,織布文化就能繼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