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廠辦待售暴增 閒置數月乏人接手
工具機大廠程泰集團會長楊德華表示,工具機產業前景不樂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受美國關稅衝擊、景氣持續低迷,臺中產業園區廠辦易主件數暴增到1個月20件以上,業別涵蓋熱處理、衛浴、印刷、塑膠等,尤其工具機產業面臨嚴峻挑戰。程泰集團會長楊德華說,以前只要賣廠房,隔天就有人接,現在空幾個月都沒人動。
深耕商仲開發公司總經理陳永銓指出,光是一個月內接到的工業區廠辦出售案,已達上半年總量,暴增至20件以上,以前一個月頂多3、5件,現在整批冒出來,但接手不熱絡,10件裡頂多3件有買方洽詢。
他分析,疫情後經營環境已不易,川普上臺後美國關稅再起波瀾,臺美雙邊稅率疊加效應壓縮利潤,許多中小廠乾脆選擇結束營業;加上二代不願接班、勞動條件惡化,讓退場潮擴大。
在臺中工業區設廠的工具機大廠程泰集團會長楊德華指出,廠區周邊3塊地、近5000坪都在待售,不只工具機,連腳踏車、螺絲、模具等傳統制造也陷困境。他說,以前只要有人說要賣廠房,隔天就有人接;現在好幾個月都沒人動,每天經過附近,看到廠房人去樓空的景象。
楊德華指出,臺灣工具機業正面臨史上最嚴峻競爭。2020年至2025年間,日圓兌美元貶值42%,新臺幣僅貶3.6%,再加上美國對日本關稅15%,臺灣則疊加至20%,價差高達10個百分點,導致日本機臺比臺灣便宜兩三成。他無奈地說:「同樣價格,日本賺錢,我們卻在賠錢。」
中部一家中型工具機主機廠近日已資遣員工,有業者指出,中部工具機被稱爲「製造之母」,曾是臺灣出口與產業升級支柱,然而2024年出口總額僅約25億美元,較2018年高峰大減三成。美中貿易戰後,原仰賴中國轉出口美國的模式瓦解,轉單效應卻落在墨西哥與越南。東協低價崛起、日韓以精度取勝,大陸則靠補貼強化內需替代,臺灣被夾在中間,競爭優勢逐漸喪失。
彰化縣議員賴清美也指出,彰濱工業區一家電鍍代工廠佔地逾千坪,疫情以來景氣不振,又受關稅衝擊,想出售或出租卻乏人問津;另一家船舶零件廠則「一週只開工兩三天」,在匯率波動與成本壓力下,接單也難獲利。
業者說,政府推動「智慧機械」多年,但業界認爲補助零散、技轉落差大,AI與感測應用難以落地。對比德日系整合商早已結合軟體與雲端,臺灣轉型腳步明顯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