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11場地震演練都沒進防災公園 議員怒批形同虛設

北區英才公園避難設施之一蓄水池,目前赫見一片積水。(市議員陳俞融提供)

多位議員批評市府防災公園建置不力,防災演練不在防災公園舉行,功能成效恐打折。(市議員陳俞融提供)

臺中市議會31日市政總質詢,多位議員批評市府防災公園建置不力,防災演練不在防災公園舉行,功能成效恐打折。建設局表示,臺中市目前有37處防災公園,其中6處可作爲避難收容處所,因應災害類型多元,社會局未來會督導區公所選擇適合場域進行演練。

議員陳俞融提到,今年臺中市4級以上有感地震4起,從921之後,臺灣對於防災觀念越來越重視,但社會局舉行的避難收容演練執行成果,共11場防災演練卻不在防災公園舉行,防災公園設置意義爲何?

陳俞融指出,目前建設局於全市設置37處防災公園,但社會局身爲避難收容演練督導單位,計有527處臨時避難收容處所,其中僅5處爲防災公園,各局處對防災公園認知不同調,顯示在防災上,各局處仍是本位主義。

陳俞融指出,北區人口密度爲全市第一,每平方公里達2萬735人,避難空間需求高,但她於防災公園之一的北區英才公園設施位置實際考察後,發現依照該處雖有10處避難設施位置,但避難設施之一蓄水池,目前卻是一片積水,痛斥市府建置不維護。

市議員陳淑華提到,災害防救非常重要,平常就應落實,不是揭牌後就沒動作了。市議員張芬鬱表示,防災公園不是放告示牌,寫了數據就叫防災公園;市議員蕭隆澤說,臺中防災公園共計37座,看似數量多,卻沒有一行政區一防災公園。

市議員陳雅惠也提到,近來兩岸關係緊張,大陸軍機不斷擾臺,希望盤點避難收容處所,強化防災機能;市議員謝家宜表示,近年人口大幅移入的區域,市府建置的疏散避難地圖應適時檢討。

臺中市建設局表示,臺中目前有37處防災公園,平時供市民生活休閒使用,災害時兼具防災避難及減災功能,其中6處更可進一步作爲避難收容處所。建設局於災害期間將提供「臨時避難場域」及「避難設施規劃放置區域圖」,以利救災單位進駐時能即時佈置相關設施,其餘救災分工規畫則依「臺中地區災害防救計劃」,由各災害防救機關及業務分工進行救災。

關於英才公園部分,建設局指出,針對防災公園告示牌標示將持續優化改善,並檢討現有「臺中市防災公園規劃指引」,邀請相關單位共同研議避難設施配置,並配合社會局等機關舉辦防災演練,讓臺中市防災公園發揮最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