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漁工人權剝削 加劇貿易障礙
臺灣漁業多次遭美國列入「強迫勞動清單」,環團擔憂,漁業勞動環境若遲遲不改善,恐帶來更多貿易阻礙。示意照,非新聞事件當事人。(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稱「讓美國海鮮再次偉大」,並展開一系列相關政策,包含嚴查各國漁業勞動環境,打擊非法、強迫勞動之漁業環境,而臺灣多次遭美國列入「強迫勞動清單」。環團擔憂,漁業勞動環境若遲遲不改善,恐帶來更多貿易阻礙。農業部漁業署迴應,已持續推動改善漁業勞工環境,全臺約13%漁船設有Wifi,另針對美方點名,也將與其溝通,並關注未來政策發展動向。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黃馨儀提到,目前臺灣漁船上常見的勞權侵害包含,濫用弱勢處境、欺騙、扣留身分證件、抵債勞務、扣發薪資等,以日前的「新聯發168號」案爲例,就涉及強迫勞動、長期欠薪、食物供應不足,以及讓3名印尼漁工受困印度洋模里西斯路易士港長達2年等情形。
黃馨儀指出,要解決漁工的人權剝削問題,應優先終結漁工長期在海上與外界隔絕的情況,包含確保Wifi通訊權,以及漁船應於3個月內回港,建立涵蓋勞權、船員資料與轉運紀錄的漁業履歷系統,並揭露人權與風險與執法記錄。
黃馨儀強調,臺灣漁業的出路從來不在價格競爭,而是能否讓世界信賴臺灣漁業,若只是不斷重申「大部分漁船守法」,而不正視產業制度漏洞,臺灣漁業恐被國際市場排除、加劇貿易障礙。
漁業署提到,美方雖已公佈強迫勞動清單,目前僅屬於「喚起公衆注意」目的,並未禁止相關產品進口的限制,但仍會持續與美方溝通,而臺灣也積極提升漁業勞動環境,例如臺灣約有1000艘遠洋漁船,其中13%已設有Wifi,未來將持續提供補助,協助漁船裝設Wifi設備及通訊費補助。
漁業署指出,除設備改善,也已長期推動捕撈資訊紀錄與漁獲證明制度,要求詳細填報捕撈地點、時間及漁獲量,並在港口檢查時覈對資料,也不定期實際至港口訪查,主動了解移工權益狀況,及早發現並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