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臺廠重返美國製造 碩禾預計6月在加州打造模組生產線

碩禾董事長陳繼明。聯合報系資料照

太陽能導電漿大廠碩禾(3691)昨(22)日宣佈,將在6月啓動美國加州太陽能模組生產,建立旗下首座美國生產基地。碩禾是川普政府祭出關稅戰後,第一家投入「美國製造」的臺灣太陽能業者。

臺灣太陽能產業在2006年至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曾出現一波「美國製造」熱潮,以前臺股股王益通轉投資美國太陽能矽晶圓廠Adema,並籌組控股公司GIH,以及茂迪投資美國多晶矽廠AE最爲知名,惟兩家公司美國佈局都因太陽能產業快速變化,鎩羽而歸,臺灣太陽能業美國製造也因而停擺。

碩禾則是近20年來,第一家重返美國,投入「美國製造」的臺灣太陽能廠。

碩禾表示,將透過投資與收購美國模組生產設備,在美國加州建立太陽能模組生產線,初期年產能規劃550MW(百萬瓦),預計二年內擴充至2GW(10億瓦),藉此讓該公司從太陽能材料供應鏈,延伸至下游模組製造。

碩禾強調,將在美國導入臺灣生產技術與品質標準,打造結合「導電漿+模組」的整合供應體系,提供符合美國市場規格與IRA補助條件的高效太陽能產品。

針對赴美設廠投資金額,碩禾發言系統表示暫時不便透露。業界預估,若以550MW規模的產線與廠房,加上人事成本估算,至少需花費3億元至5億元,若產能擴充至2GW,投資額將超過10億元。雖然絕對金額不大,但對臺灣太陽能業而言,具備重返「美國製造」的指標意義。

碩禾表示,此次赴美設廠,不僅能有效避開潛在貿易障礙與關稅壓力,亦有助產品符合「美國製造」條件,並且進入聯邦與企業大案場採購名單,實現當地化銷售與即時服務。

碩禾董事長陳繼明指出,該公司預見製造本地化將成爲綠能供應鏈的新常態,因此提前在美國佈局生產據點,並從材料技術延伸至模組系統,實踐更完整的價值鏈控制與風險管理,以TOPCon(隧穿氧化層結構)與背接觸(Back Contact)導電漿爲核心,整合材料與模組製造優勢,有信心在美拓展市場。

碩禾爲全球前三大太陽能導電漿製造商,專注於高效電池技術,如TOPCon與Back Contact型電池所需的銀漿產品,爲全球主要電池與模組製造商的核心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