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新金合併新光金,將掀營運巨變?達人三點分析:高風險的轉骨挑戰

臺新金控。 臺新金控/提供

文/玩股神探

這次合併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臺新金的股本會大幅膨脹。原本的股本是1,407億元,吃下新光金之後,預計會膨脹到兩千多億...

臺新金和新光金這樁「世紀合併案」即將在七月下旬正式落地,這也意味着金控版圖即將出現重大改變。臺新金會因爲吃下新光金而變得更強嗎?還是反而會拖累整體表現?這些問題,值得投資人深思。本文從三個關鍵面向切入:股本變化、獲利結構與資產風險,一起來拆解合併後的潛在影響。

其實這樁合併案早有端倪,從雙方過往在壽險與銀行的互補關係就能看出苗頭。但等到正式併購完成後,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臺新金的財務結構將面臨一次大洗牌。對投資人來說,這不只是兩家公司合併這麼簡單,更關係到未來幾年的配息能力、市場定位與風險控管,絕對不能只看表面。

股本膨脹變金控老四,淨利恐遭稀釋

這次合併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臺新金的股本會大幅膨脹。原本的股本是1,407億元,吃下新光金之後,預計會膨脹到兩千多億,一舉成爲臺股第四大金控,看起來好像很風光,但其實暗藏不少變數。畢竟這次是用現金加上特別股方式進行,並不是用賺來的錢去擴張,而是用「股份稀釋」換來規模成長。

這樣一來,原本臺新金的股東權益可能會被攤薄,尤其是如果新光金的獲利能力無法快速拉上來,整體的淨利將會被嚴重稀釋。更現實的問題是,這樣的結構變化會不會讓未來的現金股利發放空間受到壓縮?畢竟投資金控的主力族羣,多半都是爲了穩定配息,這點得特別注意。

獲利結構互補?小心資產風險反噬

從獲利結構來看,臺新金以銀行爲主力,新光金則是以壽險爲大宗。表面上看起來是互補沒錯,但這樣的「互補」也可能變成「拖累」。新光人壽一直以來都是新光金獲利的痛點,若操作不慎,很可能成爲臺新金整體獲利表現的黑洞。尤其壽險這塊資產本身槓桿高,壓力測試更嚴格,一旦遇到市場波動或利差損加劇,就很容易反噬。

再者,合併後臺新金除了原有的臺新人壽之外,還要全盤接手新光人壽的資產與負債,等於加倍承擔風險。從資本適足率來看,勢必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壓力。如果壽險這一塊短期內無法轉虧爲盈,那麼銀行端的獲利可能得幫忙「填坑」。這不只是一樁併購案,對臺新金來說,更像是一場高風險的轉骨挑戰。

本文由玩股網授權轉載,原文請點此

內文內容僅供參考,無任何買賣建議,投資人應謹慎評估,風險自負。

以上專欄作家文章不代表本報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