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早的自助餐廳怎麼來的? 當年這家餐廳創新竟只活兩年

來源:1962/06/16-聯合報-03 第三版

民以食爲天,「吃飯」不只是三餐的基本需求,但早期外面用餐環境卻令人頭痛。傳統小餐館常常衛生堪憂、油煙瀰漫,廚房環境不忍卒睹,顧客進出風險自負。文人何凡曾在報紙上寫道「吃飯難」,抱怨不僅食安無保障,有時還得忍受店員爲了彰顯生意興隆而高聲喊賣的吵雜噪音。

【推薦閱讀】 90年代臺北夜貓宵夜聚集地:復興南路「清粥小菜一條街」 「10元便當阿嬤」莊朱玉女 佛系賣自助餐賠本7棟房

1962年,時任臺灣省主席周至柔赴美考察,見識了西方流行的自助餐(cafeteria)文化,人人排隊取餐、快速用膳、價格透明,回臺後決定試水溫。第一步,先在中興新村內部試辦,得到好評後,竟大刀闊斧地撤除原本爲他與秘書長準備便當的小廚房,改爲與員工一同排隊吃飯,堪稱一種官民共食的實驗。

政府當時也有一番心思,要改善通勤族與單身公教人員的用餐困境,同時希望以此作爲現代化飲食文化的示範點,進一步鼓勵民間跟進。於是由臺灣省物資局聯合臺灣產物保險與臺灣人壽兩家公司出資,選在熱鬧的館前街52號開設了「臺北第一速簡餐廳」這家速簡餐廳,於1962年6月正式營運。

「臺北第一速簡餐廳」設有150個座位,每日供應午、晚兩餐。走進店內,首先會看到當日菜單與明碼標價,顧客再自取托盤與餐具,沿着長長的供餐檯,依序挑選自己想吃的菜色、白飯或饅頭,最後由員工開單結帳、找座用餐。餐廳裡還有冷氣、背景音樂、消毒餐具,以及經營團隊每日精算營養與熱量的菜單設計,在當時幾乎是天方夜譚。

這樣的用餐方式不只是便利,更讓許多人首次體驗到「文明吃飯」的感覺。不過開業不到兩年,1964年2月便因原址改建而停業。

雖然這間餐廳壽命短暫,卻像一粒種子,種下了臺灣餐飲現代化的起點。自助餐的概念很快擴散開來,如今無論是在學校、機關、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自助餐廳的蹤影。那些熟悉的托盤、菜色選擇、排隊結帳,早已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