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主權歸中華民國無疑義 學者指重點是「九二默契」:不然就是找死

今年逢臺灣光復80週年。圖爲臺大醫院,於醫院門口貼上「慶祝臺灣光復節」。記者廖士鋒/攝影

今年逢臺灣光復80週年,臺大歷史系名譽教授吳展良今在直播節目「志聖鮮思」上表示,在中華民國的立場,臺灣的主權當屬中華民國。他認爲,重點在如何讓中華民國存續,須改善兩岸關係,不然就是「找死」。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邀請吳展良,討論臺灣光復與定位問題。吳展良說,二戰後臺灣迴歸中華民國,當時臺灣民衆歡欣鼓舞,終於脫離殖民統治。而國民黨統治跟日本殖民時期相比退步,又屬威權政治,衍生許多衝突與問題。

吳展良表示,「二二八」慘劇後許多臺灣人,尤其知識分子,改變對政府態度,令部分臺灣人後來質疑光復,並對中國意識與中國人認同產生問題。2000年,民進黨政府廢除臺灣光復節,之後是否稱「光復」變成嚴重政治議題,至今爭議不斷。

吳展良指出,從大歷史的角度看,臺灣原屬清朝。甲午戰爭割臺,日本把臺灣強行自中國系統奪走,違臺灣人意志,產生激烈抗日行動。以中華民國的角度來講,中華民國繼承清朝,經八年抗戰才聯合盟國打敗日本,稱光復臺灣沒有問題。從臺灣人民角度來講,回到原本屬於自己的文字、語言、信仰與文化,脫離殖民,擁有真正同胞的地位,本也應叫做光復。

吳展良續指,1943年「開羅宣言」,明定日本需放棄侵略的土地,歸還中國;1945年「波茲坦宣言」再次確認「開羅宣言」內容,當時國際共識就是臺灣還給中華民國。問題出在因爲此二者皆屬宣言、公告性質,不是正式國際條約。

吳展良說,到1951年正式要簽署「舊金山和約」時,中華民國政府已到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誰代表中國就有問題。法理上臺灣歸誰確實沒有講清楚,留下爭論空間。1952年「中日和約」規定臺澎的居民是中華民國國民,進一步肯定臺灣應屬中華民國,但有關領土與主權歸屬問題,仍受部分人士的質疑。在中華民國的立場,臺灣的主權當屬中華民國。

吳展良認爲,在當今嚴峻的情勢下,如何讓中華民國存續纔是真正重點。臺灣應接受「一箇中國,求同存異」的「九二默契」,堅守自由民主體制,積極提高軍備,與能護我、友我的國家深入合作,努力與大陸維繫兩岸一家人,兄弟各自努力的情感。不能仰望別人的慈悲,但須改善兩岸關係,不然就是「找死」。

何志勇說,今年臺灣光復節,民進黨政府「只放假不紀念」。對比之下,今年中國大陸正式將10月25日臺灣光復定爲國家級紀念日,並舉行全國性紀念活動,對岸已開始要搶臺灣光復的話語權。從邏輯與法理上來講,若仍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不僅曲解歷史,更形同迎合北京對外宣稱的「一箇中國原則」,間接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與正統,反而會使臺灣在1972年日本轉而承認中共之後,於法理上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陳學聖表示,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在議會質詢被問到是中國人還是臺灣人,侯友宜回答自己是中華民國人。這就是凝聚共識的關鍵,因中華民國有兩個意義:第一,中華民國在臺灣,所以中華民國人也是臺灣人;第二,中華民國屬於憲法一中,因此中國人也就是中華民國人。

今年逢臺灣光復80週年,臺大歷史系名譽教授吳展良今在直播節目「志聖鮮思」上表示,在中華民國的立場,臺灣的主權當屬中華民國。重點在如何讓中華民國存續,須改善兩岸關係,不然就是「找死」。圖/「志聖鮮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