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野黨不挺國防? 藍青年投書「外交家」反擊

國⺠黨前發言人、 「新共和通訊」智庫共同創辦人林家興投書「外交家」 (The Diplomat)迴應,臺灣政府將預算和精力錯誤地分配到國內政治鬥爭上,而不是管理軍事採購項目。圖/取自林家興臉書

美方國安會前幕僚⻑亞歷山大·B·格雷(Alexander B. Gray)日前投書稱「臺灣國會不挺國防」,引發熱議。國⺠黨前發言人、 「新共和通訊」智庫共同創辦人林家興,以「臺灣國防關鍵在預算之外的三件事」爲題投書「外交家」 (The Diplomat)迴應,臺灣政府將預算和精力錯誤地分配到國內政治鬥爭上,而不是管理軍事採購項目。

林家興認爲,格雷部分評論侷限於預算數字與政治責難,是忽略更深層的挑戰。解放軍的野心與能力已不侷限於臺灣,其軍事現代化旨在朝向與美國在⻄太平洋並駕齊驅、甚至凌駕其上的目標邁進。

林家興指出,無論臺灣的軍購計劃多麼雄心勃勃,都無法獨自制衡解放軍的系統性崛起,要求臺灣增加軍事預算到GDP的10%以上,這不僅在財務上對⺠衆不負責任,且在戰略上也是誤導。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總額,而是這筆預算買到了什麼?何時可交付?能否滿足實戰所需?更別提臺灣已多次面臨軍購交貨延遲的風險,而威脅卻在不斷逼近。

他以跨大⻄洋的北約組織(NATO)鞏固歐洲安全爲例指出,亞洲的穩定需要多邊協調,即便類似北約的正式結構短期內可能在政治上不切實際,但這並不意味「多邊思維」不需要存在。美國應主導將臺灣納入更廣泛、制度化的區域韌性網絡,這是臺灣的第一個國防重點,而非讓國防政策陷入國內政黨角力與軍購標案的爭奪中。

林家興認爲,第二關鍵是,臺灣未來部隊的組成與戰略思維,應平衡不對稱戰略與應對灰色地帶威脅的傳統載臺。雖然飛彈、無人機、海上水雷等「非對稱武力」對臺灣極爲關鍵,但不應排除與其他常規系統(如戰鬥機和海軍裝備)進行平衡以支援更廣泛威懾目標,過度依賴非對稱武器可能會釋放出錯誤訊號。

林家興說,一旦戰火爆發,臺灣城市將有可能重演烏克蘭馬裡烏波爾式的廢墟悲劇,進而動搖全⺠守土衛國的信心。臺灣也應避免基於過時的假設倉促下單軍購內容,而應根據解放軍的新興能力,對其未來的軍力結構進行冷靜的重新評估,制定與時俱進的防衛藍圖。

他提到,臺灣最脆弱的國安環節之一即爲能源安全,當前⺠進黨政府執意拒絕核能,使得臺灣嚴重依賴天然氣,這些天然氣儲備一旦遭受封鎖僅足支撐14天,恐造成經濟與軍事上的癱瘓。

關鍵的第三件事,則是在思考臺灣前景的戰略設計時,都必須納入美國國內政治的不確定性。林家興指出,美國外交政策歷來擺盪於介入與收縮之間,這些波動來自於其內部辯論,而非基於對外盟約,臺灣無法主導也無從左右。

因此,他認爲,臺灣必須展現出理性節制的行動力,不挑釁對岸亦不造成讓華府「非自願被捲入」衝突的壓力。透過審慎的決策與戰略剋制,臺灣方能鞏固美國兩黨對臺支持的共識O即視臺灣的年輕⺠主制度爲值得捍衛的典範、一個對自由秩序有貢獻的高科技夥伴,以及未來華人世界的希望燈塔。

林家興提醒,臺灣必須認清現實,美國的援助從來不是無條件的。臺灣防衛的首要責任,仍落在中華⺠國國⺠與國軍身上,這一責任更必須建立於穩健戰略、財政可持續性與可交付的軍購合約之上。

林家興表示,格雷的警告部分言之有理,但若僅以是否達到某一預算門檻作爲國防建設是否合格的標準,則大大偏離了重點。臺灣的未來安全,應建立在三項關鍵基礎之上:有效融入區域安全架構、因應解放軍不斷變化的軍事能力,以及負責任地處理與美國及其他夥伴的協作關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