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列?世銀報告揭亞洲青年失業潮 點名恐爆Z世代抗議

亞洲許多年輕人陷入低薪困境,難以取得理想的穩定收入。(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亞洲各地的年輕人都在努力尋找好工作,可是許多人卻只能從事低生產力的工作。世界銀行(World Bank,世銀)在最新報告中警告,這種狀況可能會危及社會穩定,因爲不滿情緒恐怕會引發全球青年主導的抗議浪潮。

在7日發佈的區域經濟更新報告中,世銀強調在幾個亞洲經濟體當中,年輕勞工與經驗豐富的工人之間持續存在的差距,並指出,在中國大陸和印尼,每7名年輕人中就有1人失業。

報告顯示,15至24歲族羣的失業率在蒙古、印尼與中國等地均超過10%,而25至54歲主要工作年齡羣體的失業率則爲5%或更低。世銀警告,目前大多數國家中,面臨貧困風險的人口比率已超越中產階級。

儘管整體就業率仍高,但報告中指出,年輕人求職困難。雖然在亞洲大多數找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然而,「許多人從事的是低生產力或非正式工作」。貿易雖在柬埔寨與越南創造了就業機會,但成效不均且易受全球經濟波動影響。

此外,亞洲地區的就業成長已從製造業轉向低薪服務業,削弱了曾經幫助數百萬人擺脫貧困的成果。而在太平洋國家和女性族羣中,勞動參與率仍然偏低。與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男性相比,女性勞動參與率少了約15個百分點。

世銀也強調,新創企業在就業市場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以馬來西亞與越南爲例,成立5年以內的企業雖僅佔總就業人數的57%,卻貢獻了79%的新增職位。然而,新企業進入市場的速度放緩,削弱了其影響力。

報告同時指出,非洲與亞洲多國近期爆發由Z世代主導的抗議行動,數千名青年走上街頭,抗議貪腐、失業與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這些抗議活動已導致尼泊爾與孟加拉政府垮臺,反映出青年對統治階層奢華生活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世銀呼籲各國政府正視青年就業問題,並加速推動勞動市場改革,否則長期還可能演化爲更大的社會與政治風險。

至於臺灣呢?世銀報告沒有特別說明。惟據主計總處最新數據,目前20至24歲青年失業率已突破12%;而勞動部長洪申翰日前接受《自由》訪問時迴應,已針對青年就業陸續推出相關政策,並鼓勵企業制度更加彈性,提升青年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