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永續發展沒有隨川普倒退 李長庚揭氣候行動金融解方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親自蒞臨第5屆「2025臺灣氣候行動博覽會」展區,體驗「海洋保衛戰」互動遊戲。圖/國泰金控提供

自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美國因政策轉向而減緩腳步,但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認爲,「這不代表整體都在後退」,歐洲和亞洲仍在持續推進,例如臺灣在綠色債券發行規模是去年全年的2倍多,未來關鍵在於發展出「方法學」,並透過標準化、商品化,吸引更多國際資金參與氣候解方。

李長庚指出,歐洲與亞洲仍在持續推進永續投資與綠色債券發行,以臺灣爲例,今年永續相關債券發行規模約1400億元,綠色債券約1249億元,是去年全年的2倍多,而且今年還沒結束,顯示在投資端,臺灣並沒有退場。

李長庚認爲,美國的退潮應該只是暫時的,極端氣候的威脅讓全球都感受深刻,最終大家都會回來重視這件事。關鍵在於讓更多國家採用臺灣發展出的方法學,並透過標準化、商品化,吸引更多國際資金參與,例如碳權如果能經過國際認證,就能降低投資人疑慮。

從金融的角度來看,碳權交易市場的發展勢必會涉及保險與避險的需求。例如,目前臺灣雖已有碳權交易所,但在交易過程中仍可能面臨碳權認列或履約風險,其中就可能衍生出保險或避險的問題。

李長庚舉例說明,國際航空業已開始出現相關機制。國際航空組織對航空公司設定碳排放標準,若航空公司排放量超過標準,就有兩種解決方式:一是使用永續航空燃油,但成本非常高;二是透過抵減的方式中和碳排,例如購買碳權、投資碳捕捉與再利用等技術,以抵銷超出的碳排放量。

在這樣的制度下,國際保險公司也開始提供與碳權交易相關的保險商品,若未來能有更多這類交易結構與商品化機制出現,碳權信用額度、碳捕捉等資產就能彼此轉換、靈活配置,纔有機會吸引更多資金與資本流入氣候解方領域,彌補資金缺口。

至於生成式AI掀起全球浪潮,伴隨而來的高耗能問題,李長庚表示,AI確實是「吃電怪獸」,但重點在於如何發展綠電、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透過金融力量加速永續轉型,例如,國泰金從授信、融資、投資、保險多面向推動綠能轉型,支持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項目,而臺灣供應鏈上游企業也普遍設定2030年要達到綠電目標,邁向國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