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應確保「國防預算」穩定 以維護國家安全

▲臺灣的軍費雖逐年增加,2025 年提升至約 6,470 億元,佔 GDP 約 2.45%,但距離政府設定的 3% GDP 目標仍有差距。(圖/資料照)

●楊聰榮/中臺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臺師大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臺灣應採取積極措施,確保經濟與國家安全的雙重穩定。除了強化產業競爭力外,增加國防預算也是關鍵,以應對貿易戰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當前國際局勢顯示,經濟政策與安全戰略密不可分。若臺灣在經濟上受到關稅政策影響,勢必牽動國際軍事格局。因此國防資源的穩定投入成爲確保臺灣不受外部威脅的關鍵。

唯有確保國防不被隨意削減 臺灣才能確保長期安全發展

在經濟面,臺灣應積極展開談判,爭取美方對半導體等關鍵出口項目的關稅豁免或減免,並利用臺商在美設廠等投資佈局,鞏固與美國供應鏈的綁定關係。

透過加入或深化與歐盟、CPTPP、APEC 等多邊貿易機制的合作,開拓更多低關稅甚至零關稅市場,分散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這些措施不僅能緩解高關稅帶來的短期壓力,也能在長期上強化臺灣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談判籌碼。

在國防面,臺灣的軍費雖逐年增加,2024 年國防預算約爲新臺幣 6,068 億元,佔 GDP 約 2.5%;2025 年提升至約 6,470 億元,佔 GDP 約 2.45%,但距離政府設定的 3% GDP 目標仍有差距。

總統賴清德已啓動特別預算計劃,規劃在未來七年將國防支出穩定提高到 3% 以上,並強化國防建設與軍民整合戰備演訓,例如 2025 年漢光演習動員規模創新高,顯示臺灣在安全上不僅提升資源投入,也着重實戰能力的演練與驗證。

國會內仍有部分政治人物在關鍵時刻削減或阻擋國防預算,忽視地緣政治風險與國際安全現實,這種短視行爲可能削弱臺灣在區域防衛合作中的可靠性。

民主制度的核心價值之一,是由選民決定誰能進入國會,因此臺灣社會應更加警覺,選出真正能兼顧經濟與安全利益、具備長遠戰略眼光的代表,避免將國防與經濟安全議題淪爲黨派攻防的籌碼。

在全球經濟與安全變局加速交織的當下,臺灣唯有同時確保對外貿易的有利條件與國防資源的穩定投入,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維持優勢地位。

最佳關稅的爭取與國防預算的合理編列並非兩條平行線,而是相互支撐的雙重保障,只有在這兩方面都不鬆手,臺灣才能確保長期安全、經濟繁榮與國際戰略自主。

臺灣社會與選民應提高警覺,認清那些對國家安全不負責任的政治人物。在民主機制下,應選出真正有能力維護臺灣利益的代表進入國會。

國防預算的穩定與合理規劃,是臺灣面對國際變局時最基本的保障。唯有確保國防資源不被隨意削減,臺灣才能在全球經濟與安全變動中保持優勢,確保長期的安全與發展。

▼臺灣唯有同時確保對外貿易的有利條件與國防資源的穩定投入,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維持優勢地位。(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