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贏南韓42年
圖╱本報資料照片
1948年以來臺、韓出口情況
臺灣8月出口584.9億美元,略贏南韓的584.0億美元,薄海歡騰,各報以史上頭一回、史上首次超越南韓爲題大篇幅報導。然而,這並非史上頭一回,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1948年~1993年臺灣有42年的出口是超過南韓的,贏南韓早已有之。
可以這麼說,在1993年以前,出口幾乎是臺灣的天下,1948~1976年臺灣累計出口358億美元,是南韓263億美元的1.4倍,石油危機之後,南韓雖加速產業發展,仍屈居下風,1977~1993年臺灣累計出口7,215億美元,南韓只有6,832億美元。
回不去的1993年光景
那時臺灣遙遙領先,1973年臺灣出口全球第27名,南韓第35名,1984年臺灣升至第12名,南韓第14名,直到1993年臺灣幾乎年年贏南韓,那個年代贏南韓是家常便飯。惟自1994年以來情勢逆轉,就算是風雨飄搖的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打得韓國擡不起頭來,南韓出口依然領先臺灣。
年復一年,我們愈輸愈多,2024年南韓挺進世界第6,臺灣落居第16,臺灣出口規模不到南韓的七成,這說明我們出口要贏南韓而重返1993年以前的光榮局面,難如登天。
轉眼臺灣輸南韓已有31年之久,8月忽然贏了,確實讓人振奮,惟這並非史上首次,從文字上解釋,史是指歷史,可溯及百年、千年才能說是「史上首次」、「史上頭一回」,這次充其量只是近32年來首次超越南韓。
平日裡的數據發佈會,我們也常會看到什麼史上最高、史上最差、史上最慘這些用語,事實上,往前追溯四、五十年就會發現,有時候並非什麼「史上最高」,只是「有統計以來最高」而已,而所謂有統計以來最高,也只不過是一、二十年來最高,因爲不少指標是2000年以後才創編的,以史上最高、史上最慘稱之,可謂言過其實。
以世界貿易組織(WTO/GATT)1948~2024年以來的資料觀察,77年之間臺灣贏了42年,算起來還差強人意,只是我們都贏在1993年之前,此後一直落後,8月小贏也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不必太高興。
臺灣須改變產業結構
何以這麼說?從韓國海關統計可知,其前十大出口產品分佈很平均,以2024年而言,晶片佔17.6%、汽車10.0%、石油煉製品7.2%、船舶3.3%、面板及儲存媒體4.2%,反觀臺灣僅晶片與資通兩項已佔出口70%,這形同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風險是大的,反觀南韓仍保有均衡發展優勢。
長期而言,產業有各自的景氣循環,能兼容幷蓄,則彼消此長仍可以維持總體的穩健,若獨沽一味,則忽熱忽冷難以有持久的繁榮。臺灣想重享1993年前贏的滋味,產業結構非改變不可。
小檔案■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韓元急貶五成,破產企業無以數計,加上南韓外債爲外匯存底的五倍,信用岌岌可危,外貿困難重重,然而即使如此,這一年南韓出口1,323億美元,世界排名第12,臺灣出口1,099億美元,排名第15,臺灣還是輸給南韓。
小檔案■1994年是臺韓出口的分水嶺,此前臺灣贏南韓,此後輸南韓,1994年臺灣出口佔韓出口的98%,2000年臺灣出口佔韓出口88%,2010年再降至59%,2015年續降至55%,靠着晶片及伺服器,2024年已回升至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