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醫盾」催動百億商機 助力本土疫苗及檢測產業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記者林澔一/攝影
國家衛生研究院催生「臺灣醫盾」,80億打造的防疫軍火庫明年起將陸續上線。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昨(26)日表示, 爲配合國衛院疫苗二廠後年完工,旗下「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料庫( NIDB)」明年率先啓用,期許成爲亞洲前三大感染性疾病資料庫,助本土疫苗及檢測產業開拓百億元大市場。
賴清德總統10月國慶演說首度宣佈,隨着NIDB(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s Bank)明年完工啓用,臺灣將持續與各國在生技領域合作。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日前也說明,NIDB啓用後可系統性收集檢體、提供保存技術服務、前端動物實驗,結合人體生物資料庫、健保資料庫成爲促進生技產業進步的三支箭,創造另一個護國神山。
國衛院打造臺灣醫盾
司徒惠康說明,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國內學研機構、生技業者爲了打造臺灣自主防疫體系,除了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參與贊助20億元之外,國發會並通過以總預算近80億元打造國衛院生物製劑(疫苗)二廠及一座NIDB。
他表示,整個國家級防疫工程建設將自明年起陸續收成,首先是斥資5億元打造的NIDB硬體工程預計明年底完工,經過衛福部疾管署的認證後,預計一年內正式啓用;接着是疫苗二廠硬體工程也要在2027年完工,目標2028年營運。
根據規劃,國衛院的疫苗二廠將具備製造卡介苗、抗蛇毒血清等上市藥品,以及核酸、病毒載體和重組蛋白等新型疫苗的量產能力,司徒惠康強調, 屆時臺灣將正式擁有政府主導的mRNA疫苗量產實力。至於NIDB的建置,國衛院希望曾經爆發過疫情的相關細菌、黴菌、及病毒等,系統性收集作爲研究與開發基礎,並要打造多間可進行細胞與動物等級操作的P3實驗室。
司徒惠康說明,建立NIDB的必要性在於一旦爆發新疫情時,臺灣可根據最完整的感染性疾病資料庫,在最短時間篩選出必要的檢測試劑、及疫苗發展方向,例如發展一項快篩試劑,背後需要至少十種菌種進行比對。他表示,以細菌爲例,政府過去20年多已經蒐集了9萬多株。
據瞭解,一旦國衛院建置完成NIDB後,可望蒐集的各類感染性疾病資料庫可達十萬株以上,規模名列亞洲前三大,僅次於日本及中國大陸等地區。
國衛院也已經與全球兩大組織簽約,成爲「國際菌種聯盟」及「亞洲菌種聯盟」成員,可與各國共享重要病原資料。
延伸閱讀
防疫軍火庫 瞄準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