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赴哈薩克「憲政日」C位發聲 自嘲:沒人施壓攆出會場

國立高雄大學廖義銘教授獲邀遠赴哈薩克演講。(圖/廖義銘)

近年我國外交面臨困境,臺灣學者以學術交流開闢新路!高雄大學法學院教授廖義銘於8月28日至29日受邀參加哈薩克最重要的國定節日「憲政日」30週年研討會,在首都阿斯塔納的國立歐亞大學發表演講,分享臺灣與哈薩克在憲政歷程與司法改革的比較分析。作爲唯一來自中亞與歐洲以外的外賓,他被邀請坐在講臺C位,自嘲「沒有人施壓舉辦單位要把他攆出會場」。

廖義銘曾於2014年至2020年擔任高雄大學法學院院長,卸任後專注教職與學術研究,並身兼《當代法律》雜誌社長兼總編輯。他多才多藝,出版多本著作並舉辦數次畫展,學術與藝術成就備受肯定。

國立高雄大學廖義銘教授獲邀遠赴哈薩克演講,並被邀請坐於講臺上的C位。(圖/廖義銘)

廖義銘此次因特殊的人際關係受邀在哈薩克最重要的國定節日「憲政日」的30週年研討會演講。他透露,會場中沒有任何來自中亞四國、俄羅斯、歐洲以外的其他國家代表參加,唯一遠道而來的外賓,只有他一人,並被邀請坐於講臺上的C位。

他表示,哈薩克作爲世界最大內陸國,地處中亞心臟地帶,自然環境與人文風俗與臺灣截然不同,甚至在許多方面呈現對比,卻爲憲政與司法改革的比較研究提供了獨特視角。

在研討會中,廖義銘發表論文並發表演講,深入剖析臺灣與哈薩克在憲政發展與司法改革上的異同。他強調,形式主義雖有助於法治超越人治,但若不謹慎,法治可能被政治利用甚至綁架,呼籲學界與社會對此保持高度警覺。他獨特的觀點獲得與會者熱烈迴響,展現臺灣學術的深度與影響力。

國立高雄大學廖義銘教授獲邀遠赴哈薩克進行學術交流之旅。(圖/廖義銘)

政大外交系畢業的廖義銘自詡爲外交事務義工,此行讓他深刻感受到壓力與榮耀並存。作爲唯一非中亞與歐洲的代表,他未因國籍或國旗遭受抗議,得以暢所欲言,爲臺灣爭光。而此行最寶貴的心得是「因遠行珍惜所有、處陌生被迫謙卑」。置身異國,他更珍惜臺灣的自由與民主,對可能威脅這些價值的因素也更加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