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校營養午餐被盯上!美最新貿易報告點名「禁令」 業者說話了
美國貿易代表署則先公佈了《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關切臺灣要求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標示,同時也對臺灣禁止在學校餐點使用生技食品原料,及含有生技食品原料的加工食品的科學基礎感到擔憂。(圖/本報系資料照)
美國對等關稅預計於美東時間2日下午4點(臺灣時間3日凌晨4點)宣佈。而美國貿易代表署昨先公佈了《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其中針對臺灣的部分,提及我方要求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標示、對進口豬肉實施萊克多巴胺最高殘留容許值,也禁止在學校餐點使用生技食品原料、及含生技食品原料的加工食品,美方對此規定之科學基礎感到擔憂。對此,業者都強調,「肉品一定要標示產地,訂定標準」,引發討論。
綜合媒體報導,美方這份厚達397頁的報告擴及各國,其中有關臺灣的部分佔6頁,稱臺灣2002年1月成爲世貿組織成員,並採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1958年協議的汽車標準,而2008年4月,臺灣交通部祭出法規,允許進口限量美規車,但上限數逐步縮減。若部分美國車商想定期引進新款車型,藉此提升消費者對其品牌的關注,便會遭受臺灣總量管制限制。
報告提及,臺灣要求落實美豬產品原產地標示,同時對進口豬肉實施萊克多巴胺最高殘留容許值(MRL)。報告認爲此舉「不正確地暗示美豬產品(包括含萊劑者)存在食安風險」。同時該份報告還提到,美國對臺灣禁止在學校餐點使用生技食品原料,及含有生技食品原料的加工食品的科學基礎感到擔憂。
至於美牛,報告點出臺灣自2021年起,解除30月齡以上牛隻和牛製品進口禁令,但尚未解決其他長期障礙,像是以狂牛症爲由,禁止進口美牛絞肉、對部分美牛內臟產品祭出繁瑣且「並非基於科學根據」的進口檢查。美方繼續敦促臺灣根據科學、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的指導方針,以及2009年簽訂的美臺牛肉協議,全面開放美牛市場。
對此,《公共電視》訪問臺灣豬業者張先生指出,「臺灣豬標章要拿到的話,其實還是要提供檢驗合格去做申請」,而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則強調,「吃要吃得明白,產地標示是必然、必須、必要的,養豬協會的立場跟社會大衆一樣,一定要標示產地」。
至於學校午餐方面,國內於2021年起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豬肉(萊豬)進口,但同年臺中市政府修正自治條例,禁止萊豬進校園,惟此舉遭行政院函告無效;後中市府提行政救濟, 2024年最高行政法院判決,認爲中市府自訂肉品須「零檢出」萊克多巴胺,這牴觸中央法規《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及《動物用藥殘留標準》;但中市府禁「非國產肉品」作爲營養午餐,未違反現中央法源─《學校衛生法》意旨,因其有規定學校膳食應優先採用在地優良農業產品。故此,學校午餐可以「只用國產豬」。
臺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志名則說,「訂定標準我想這是世界各國都有的觀念,我們的牛肉也不能隨意出口,主要是因爲怕有一些共同的疫病」,農業部長陳駿季也坦言,「可能影響的產業我們也做了評估,對等關稅的公佈,我們會有一個比較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