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選民拒絕罷免立委 AIT跨黨派拜會釋放「強烈訊號」

▲AIT處長谷立言會面國防部長顧立雄。(圖/翻攝自Facebook/AIT)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臺灣第二輪罷免投票結束,七名國民黨立委全數過關,國民黨與民衆黨因此保住國會多數席位。這也意味着行政院提出的 9,495億元國防預算案(佔GDP 3.32%,比2025年成長23%),接下來勢必在立法院面臨更復雜的談判與拉鋸。

外媒對於罷免案的報導大多延續「抗中保臺牌失效」的敘事,甚至形容北京會樂見此結果,卻很少去檢視執政黨爲何失去部分支持,或是選民更在意民生議題而非意識形態的現實原因。

這其實反映出一個國際新聞界的慣性:駐外媒體通常是「永遠的當權派」,因爲他們需要和當地政府維持良好關係,才能取得消息與管道。除非政黨輪替已成定局,或者該國本身極度弱勢,外媒很少會主動冒着與現任政府翻臉的風險。

不過,駐外使節就必須兼顧政局變化,即時迴應,大罷免之後,美國在臺協會(AIT)動作非常快。處長谷立言先與國防部長顧立雄會面,隨後又和國民黨多位立委合照併發文,強調「美國歡迎跨黨派展現對國防改革與經費投入的堅定承諾」。這樣的安排,顯然就是要跨越政黨界線,確保無論誰掌握國會多數,都要推動軍費到位。

美國不在乎誰執政「只看結果」 誰擋國防預算就跟誰「好好溝通」

AIT這次公開強調跨黨派會談,訊號已經再明顯不過:美國不在乎臺灣誰執政,美國只看結果。誰能推動國防預算,美國就和誰對話;誰擋國防預算,美國就會跟誰「好好溝通」。

對執政黨來說,壓力在於必須設法與在野協商,否則預算卡關,不僅防務佈局受阻,更會在國際上失信。對在野黨而言,壓力更復雜:如果選擇在國防預算上強硬,華府很容易將之解讀爲「唱反調」,而若AIT的私下溝通無效,美方很快就會透過國會、智庫或媒體公開放話,讓「親中」標籤更難脫身。但若選擇全面放行,又可能被支持者批評「對美國讓步過頭」。這種兩難,意味着在野黨其實比執政黨更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來拿捏。

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另一層風險:如果臺灣人民感受不到國防預算是基於自身安全需求的規劃,而只覺得是「被迫買美國軍火」,那麼引發更多「疑美論」還在其次,更嚴重的是,臺灣社會可能陷入一種深層的無力感——認爲哪一黨的政治人物的一樣,根本守不住人民的荷包,最後乾脆對政治完全失望。這樣的後果,對民主社會的凝聚力將是巨大的負面衝擊。

川普政府對盟友的要求,說白了就是國防KPI,沒有折扣的空間。臺灣的選項不是「要不要提高軍費」,而是「怎麼花」:買哪些裝備、補強哪些弱點、如何確保錢花得值得。各政黨如果只是比誰喊得比較愛國,意義不大;真正能讓人民信服的,是提出清楚的戰略藍圖,讓社會相信錢是花在刀口上。

總結來說,華府的壓力是現實,國防開支必然增加。但如果讓臺灣人覺得這是被迫繳「保護費」,而不是自主投資安全,最終會動搖的不是美臺關係,而是臺灣內部對政治本身的信任。

一旦人民對政治失去信任,想要凝聚共識就會更困難。如果臺灣內部無法有共識,不論未來面對的是臺美關係,還是兩岸關係,都會因爲極度的相互不信任,而更難找到能被社會接受的平衡點。這是臺灣在國防預算之外,必須正視的更大挑戰。

▼AIT處長谷立言會面國民黨立委。(圖/翻攝自Facebook/AIT)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