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汽車產業 將面臨垂死掙扎
▲如果臺灣政府爲了迎合美國,大方的一步到位將進口小汽車關稅由現行的17.5%降至0%,稅收減少金額會超過600億。(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國際財經政治評論員如果臺灣政府爲了迎合美國,大方的一步到位將進口小汽車關稅由現行的17.5%降至0%,勢必影響到貨物稅,營業稅,奢侈稅的徵收,稅收減少金額會超過600億。爲了推動臺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推進協定CPTPP」,有些藍、綠立委提案的「建議」根本沒有真正剖析過臺灣的汽車製造業和零組件製造業是否仍然有優勢。其實零關稅的真正可怕之處就是會將臺灣2300萬人的汽車銷售市場拱手送給外國的汽車產業。
以美國的進口小汽車產品爲例:哪一個品牌汽車製造商可能獲利?是通用(General Motors)汽車嗎?是福特(Ford)汽車嗎?是吉普(Jeep)汽車嗎?根據產業銷售人士透露,這些美國著名的油車製造商根本不是獲利者,因爲臺灣的中、高消費市場中美國油車汽車產品的接受率幾乎要等於零。原因不外乎目前臺灣油車消費市場的主流依然是德國及日本的汽車產品,例如,保時捷(Porsche),賓士(Benz),BMW和豐田(Toyota)。
以美國政治角度來看,如果臺灣政府送出的小汽車零關稅,其獲利者應該是美國政府意屬的特斯拉(Tesla)電動車產業鏈。由美國總統川普和馬斯克選舉前的政商友誼來推斷以上的分析可能性極高!臺灣政府千萬不可以隨便送出零關稅這個「大禮包」,避免賠了夫人又折兵。美國對全球徵收對等關稅,並開放各國進行協商,旨在減少對美貿易順差,並增加談判籌碼。然而,這樣的政策對於臺灣小汽車產業已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災難。
事實上臺灣整體的小汽車產業鏈長期以來依賴臺灣政府對自己生產的國產小汽車給予保護政策,特別是對外國進口小汽車徵收17.5%的關稅,進而也帶動貨物稅(25%-30%)、營業稅(5%)、以及車價超過300萬臺幣的奢侈稅(10%)的稅收情況。
這一政策確實長期有效地保護了臺灣小汽車產業面對進口小汽車製造業的衝擊,同時也導致臺灣國產車無法突破研發和生產的瓶頸。相對的,臺灣汽車產業長期依賴保護政策,市場規模小,成本高,若沒有配套措施立即失去關稅屏障,技術升級動力不足的問題將迅速暴露,且加速被進口汽車取代市場。隨着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部分觀點認爲應該取消汽車關稅,以促進市場競爭,降低消費者成本。然而,經濟部的評估指出,如果將小汽車進口關稅從現行的17.5%降至0%,將對產業造成重大沖擊,預計將影響零組件供應鏈(847.74億元的產值)及8.26萬相關從業人員的生計。此外,嚴重的是臺灣零組件產業會因訂單流失而外移,間接波及30萬就業人口。
財經專家也直言,這樣的零關稅政策調整政府,千萬要三思而後行,事緩則圓!不要爲了一味地加入國際組織而出賣臺灣的小汽車製造業。同時臺灣的小汽車製造業也應該找出自己的出路和未來產業科技製造方面的突破。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