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太空產業不是夢 福衛8號「這些突破」邁向自主里程碑

今年5月賴清德總統視察福八進度。圖/總統府提供

福爾摩沙衛星8號是臺灣第一個自制的衛星星系,這次有多項關鍵突破,包含自制比例達84%,TASA主任吳宗信說,上一個光學遙測衛星在8年前(2017年),當年是單顆衛星,每日再訪臺灣能力爲1次,這次共有8顆光學遙測衛星,再訪臺灣可達每日3次,對於國土規畫、災害應變、農業監測和環境保護等需求,扮演重要角色。

吳宗信說,這是我國在邁向「太空自主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代表臺灣太空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準。福衛8號不僅在影像解析度上具突破性進展,未來將持續精進至次米級(50公分以下)高解析影像。

他同時提到,命名爲「齊柏林衛星」的精神,是延續紀錄片導演齊柏林生前以空拍呈現臺灣之美的理念,如今藉由衛星從5百多公里高空拍攝,能看見更廣闊的臺灣與世界地景,「這不僅是對齊柏林精神的致敬,更象徵臺灣從天空走向太空的嶄新視野」

吳宗信進一步指出,福衛八號是由超過20家臺灣在地廠商共同打造,展現國內產業鏈的高度整合與技術能量。他說,福衛8號以8顆衛星構成星系,一天可通過臺灣3次,能即時監測災害,如近期花蓮堰塞湖等事件,透過衛星可迅速提供災情影像,協助後勤救災與決策判斷。

福衛8號計劃主持人劉小菁表示,當看到倒數啓動那一刻,內心「百感交集、無比感動」。從光學遙測酬載的組裝、測試到克服重重技術挑戰,團隊歷經無數困難,「同仁們始終堅持不放棄」,展現科學人背後的信念與團隊精神。

她強調,計劃雖邁入關鍵階段,但仍有「最後半哩路」要走,接下來將進行發射場的最終測試與火箭組裝,最期待的時刻,將是衛星順利傳回清晰影像的那一刻,「那將是所有努力的最好回報」。

國家太空中心表示,福衛8號有四項指標意義,傳承福衛5號的技術經驗,搭載臺灣自主研發的光學遙測酬載,解析度更勝福衛五號。其次,關鍵元件自制研發比例達84%,第三、國內自主設計4大類關鍵元件國產化:光學酬載元件、飛控元件、電機元件與機械元件。最後是產學研界合作,超過20家廠商與成大等學界參與福衛8號計劃,建構臺灣太空產業供應鏈的雛型。

福爾摩沙衛星8號是臺灣第一個自制的衛星星系,這次有多項關鍵突破,今早舉辦記者會。記者季相儒/攝影

因應國際太空趨勢,福衛八號肩負率領產業跨入太空領域的任務。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齊柏林的兒子齊廷洹致詞感謝「「只要在臺灣這塊土地全心全力付出,就會有人記得。」記者季相儒/攝影

FS-8A光學團隊合影。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