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上「海水吞沒村莊萬人死亡」大災難!氣象署說明風暴潮

1845年雲林口湖風暴潮事件。圖/取自「報氣候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

臺灣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次讓整個村莊「被海水吞沒」的大災難,「報氣候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表示,就是1845年雲林口湖風暴潮事件。根據文獻記載,當時有9個村落幾乎整個被吞沒,撿回來的遺體就超過3000具,後來推估死亡人數可能高達1萬人。

氣象署說,1845年6月初,一場強臺夾帶暴雨襲擊西部,風暴潮侵襲雲林縣濱海地區,當地的口湖、下湖、蚶仔寮、新港與下侖仔等低窪村落受災害嚴重,人們還沒反應過來,海水就已經灌進來了。就像整片「水牆」直接推上陸地,造成極嚴重的災情。

什麼是風暴潮?氣象署表示,就是颱風靠近時,強風加上低氣壓,會把大量海水「擠」向岸邊,海平面瞬間暴漲,不僅造成海水倒灌與河川逕流無法入海,如果剛好碰上天文潮的漲潮,根本像是海水翻牆進屋,一路淹進內陸低窪地區。

氣象署表示,因應氣候變遷造成全球極端天氣事件更嚴重,風暴潮的預測已經成爲臺灣災害防救體系的一大方向。氣象署已經建置「風暴潮預報作業系統」,利用數值模擬提前預測水位會上升多少、哪些地方可能造成海水倒灌。讓我們有時間可以防災準備,不會讓1845年的悲劇重演。

不過,氣象署表示,科技再進步,最重要的還是民衆的警覺性。當颱風來襲的時候,我們也要隨時關注海水位變化,提早留意潛在威脅,纔可以趁早做好防災準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