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軟實力!觀音文化志耗時5年完成 集結140萬字史料
第七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10月4日在靈鷲山福城的華嚴視聽室舉辦。(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第七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10月4日在靈鷲山福城的華嚴視聽室舉辦,同步發表靈鷲山主持編撰的《觀音文化志.臺灣》成果,期盼藉由這套歷時5年、集結80位學者專家完成的珍貴史料,保存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以及對臺灣信仰文化的教育意義。
由靈鷲山佛教基金會主辦、全球百八觀音文化總會、日本社團法人靈鷲山文化思想研究會承辦的第七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以「觀音文化在臺灣~文化、歷史、藝術」爲主軸,從歷史源流、當代藝文到慈善濟世的行動,全面剖析觀音文化如何形塑臺灣社會的慈悲風景,進而形成一股感動人心的軟實力。
廣純法師頒發觀音文化志編輯委員會委員聘書給學者。(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參加第七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的貴賓分組參觀福城。(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透過影片祝福,他表示,6月開幕的福城是佛法在地深耕、利益衆生的起點;日本滋賀縣的「天眼草堂」據點即將完工,希望未來同樣做好在地服務,讓更多日本民衆學習禪法。今年論壇將讓世界看見臺灣多元而深厚的觀音信仰,期待跨國交流與合作,就像觀音菩薩般,以慈悲願力守護生態、守護地球。
本屆論壇邀集臺日法師、學者齊聚,包括觀音文化志諮詢委員黃秀政教授及多位撰稿的學者專家,日本八事山興正寺住持西部法照法師、曹洞宗相生山德林寺住持高岡秀暢法師、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名譽教授立川武藏、修志學院理事長山元ヤス子及主任野呂季代、伊良湖海濱渡假酒店社長森川敬一等人,均出席一年一度的論壇盛會。
議程包括6場專題發表與一場綜合討論,邀請靈鷲山佛教教團宗務委員恆傳法師、全球百八觀音文化總會會長陳國寧、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闞正宗、臺北市艋舺龍山寺董事長黃書瑋、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鍾雲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近用組副研究員兼組長張淑卿6位講者,分別發表專題演說,內容精闢、豐富多元。
陳國寧表示,將於年底出版的《觀音文化志.臺灣》,爲臺灣宗教文化志書首創,分爲「信仰與習俗志」、「寺廟志」與「藝文志」三大卷,合計140萬字,詳實記錄臺灣各地近千座觀音廟宇、民間信仰儀式及近百年藝文創作,從建築到文學、音樂、影視、工藝,完整呈現觀音文化在地的多元風貌。
恆傳法師自靈鷲山的觀音信仰談起,闡述心道法師的觀音傳承,介紹靈鷲山多處觀音菩薩聖像,如何以大悲閉關實踐觀音法門等。他強調,靈鷲山的觀音法門不是「單一的法門」,而是涵蓋特咒、修心、觀照、發願與行動的生命實踐;把觀音的「大慈悲心」變成每個人生命的DNA,讓每個人都能成爲聞聲救苦的大悲行者。
從佛教道場到臺灣民間宗教,從田野調查到博物館典藏,展現觀音信仰跨越宗教界線的包容性。回顧靈鷲山自2018年起推動論壇的歷程,從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百八觀音特展到全球百八觀音文化總會成立,持續以慈悲與禪爲核心,將觀音信仰轉化爲社會教育與生態倡議。
閉幕式由靈鷲山全球百八觀音文化總會指導法師廣純法師圓滿致詞,臺灣友善、溫和的民風,正是觀音慈悲精神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最近花蓮光復出現的鏟子超人就是「一方有難,十方馳援」的最佳寫照。期盼持續不斷的論壇,喚醒每個人心中內在的觀音,讓人人都成爲觀音,世界都是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