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如何掌握科技業重塑契機
臺灣如何掌握科技業重塑契機。美聯社
從川普政府近期針對中國進行的一系列出口管制措施、到對歐洲和亞洲的各種關稅施壓,全球科技業正面臨一波新的不確定性與變動,重塑了科技業界的競爭樣貌。
川普的關稅政策最明顯的影響,就是直接衝擊以中國爲核心的全球硬體制造供應鏈。儘管4月初暫停了部分對等關稅,但基本的10%稅率仍在,特別是針對中國的高達245%的關稅,已使美國企業如蘋果、亞馬遜深感壓力。蘋果在中國的組裝工廠原本就已面臨成本上漲壓力,現在更可能使得美國消費者承受高達四成的價格上漲;亞馬遜也因爲倚重中國供應鏈的低價硬體產品而面臨成本大幅增加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暫時豁免了半導體晶片的關稅,以保護本國晶片製造產業,從而確保美國在全球AI技術競爭中的地位。但這並不代表半導體產業完全避開風暴,事實上,川普政府對美國AI晶片龍頭輝達向中國市場的出口限制,再次凸顯其政策中的不一致性和政治動機。川普政府禁止輝達專爲中國市場設計的H20晶片出口,這導致輝達55億美元的巨大損失。但這項政策的效用正逐步受到挑戰,因爲中國正迅速增強自主晶片開發能力,如華爲近日宣佈透過自主研發的「Ascend」神經網路處理器,成功訓練出名爲「盤古Ultra」的AI模型,其性能已逐漸追上美國先進晶片的表現水準。這種趨勢顯示,單純靠出口限制來遏制中國技術發展,長期看來效果可能有限,甚至可能反而加速中國自主技術的成熟。
另一方面,川普政府對於資料中心設備、伺服器、冷卻系統等AI基礎建設產品的高額關稅,使得在美國境內興建與營運AI資料中心的成本大幅提高,這不但可能降低美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力,更迫使英國和歐盟等,重新思考如何在本國建立獨立的AI基礎設施,以減少對美國設備和技術的依賴。因此全球AI的發展路徑正逐步從原本高度集中於美國,轉爲多中心、多樣化的發展局面。
在此國際情勢變動下,臺灣處於一個特別敏感的位置。一方面,作爲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關鍵樞紐,臺灣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顯著提高。川普政府推動晶片製造迴流美國,並且透過出口管制將中國排除在先進晶片之外的政策,可能迫使臺灣半導體巨擘如臺積電,逐步調整其全球佈局策略,加快美國廠房的建設速度。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情勢的變動也爲臺灣帶來了一些潛在的機遇。美國提高的關稅成本與中國自主晶片技術的快速發展,勢必導致其他國家及市場需要尋找新的供應商和技術合作夥伴,臺灣憑藉既有的半導體制造優勢與穩定的產業鏈,可望吸引來自歐洲、中東與東南亞市場的關注與合作機會。未來全球科技產業對於可靠且中立的半導體技術夥伴需求將更爲迫切,臺灣要利用這個機會,強化自身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此外,川普政府帶動的AI地緣政治競爭,也推動了新興的分散式AI訓練平臺。這種新的訓練模式不再完全依賴集中式的大型資料中心,而是透過全球不同地點的GPU共同協作完成訓練。臺灣若能善用既有的硬體整合能力,在分散式訓練平臺的建置與硬體供應上提前佈局,將有可能進一步鞏固並擴大其在國際科技產業鏈中的競爭力。
川普的關稅與出口管制政策,雖然表面看似短期且混亂,卻從根本上重塑了全球科技產業的競爭結構與未來的發展方向。臺灣若要在此波變動中保持競爭力,不僅要警覺地緣政治上的風險,更需要主動調整產業策略,加強國際合作,並深化產業鏈內的技術創新。臺灣正處於這個關鍵歷史時刻,如何在不確定的國際局勢中精準定位、妥善佈局,將決定未來數十年臺灣在全球科技舞臺上的成敗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