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臺灣教練九年跨海執教 造出棒球小鎮
8月5日,2025年海峽兩岸(連城)青少年棒球邀請賽在福建省連城縣閩臺棒壘球融合發展基地開賽,呂金霖(中)在比賽場邊指導正在比賽的隊員。 張斌 攝
「肩膀、高度、迅速向前衝,腳步再穩些……」8月6日,在第六屆海峽兩岸(連城)青少年棒球文化嘉年華活動的賽場邊,56歲的呂金霖正微微弓着背,雙手撐在膝蓋上,目光緊緊鎖住場內那個跳躍的白色棒球。東道主連城小蓮蓬少棒隊正與來自臺灣的苗栗銅鑼少棒隊展開激烈的比拚,球棒破空的「咻」聲、球鞋碾過紅土的「沙沙」聲與孩子們的吶喊聲交織在一起。
呂金霖轉頭對身邊的教練笑道,「小朋友手裡一握到棒球,哪用得着多餘的話?自然而然就融到了一塊。」果不其然,看臺上客家話的「好球——」與臺灣腔的「加油哦——」此起彼伏,一時間分不清誰是東道主的鄉音,誰是遠客的語調。
今年已經是呂金霖跨越海峽到連城縣執教棒球運動的第九個年頭。2016年,呂金霖以夏令營教練身份來到連城縣,本以爲是短暫的停留,卻沒想到會把臺北的家,搬到這個閩西山區的小縣城。「福建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親切』,街道上的方言、飲食習慣和臺灣很多地方很像,挺快就適應了。」
九年前的連城,還是個鮮少有人知道棒球運動的山區小城。「球棒敲得再響,能敲出大學錄取通知書嗎?」起初,一些家長擔心打球影響學業,訓練場地成了難題……雖然困難重重,但看到孩子們對棒球運動向往的目光、高漲的熱情,呂金霖沒有放棄,向學校建議把訓練安排在課後,利用僅有的空間、器材帶着孩子們進行訓練。日子久了,家長們漸漸發現,那些放學後追着棒球跑的孩子,回家寫作業更專注了,遇到困難不再哭鬧,反而會攥着拳頭說「教練說要像打棒球一樣,輸了也得站直」。那份沉甸甸的信任,慢慢堆成了山。
8月3日,在連城縣海峽兩岸棒球文化交流基地,呂金霖和隊員一起準備參加海峽兩岸(連城)青少年棒球邀請賽所需要的裝備。 張斌 攝
「剛來的時候,這邊的小孩對棒球熱情很高,但握球棒的手總在抖。」在這段時間裡,呂金霖從最基礎的「怎麼站、怎麼揮棒」教起,把臺灣「遊戲化訓練」的方法帶進來,還把帶領的連城縣實驗小學棒球隊命名爲「態度棒球隊」,訓練時總唸叨:「做一行要像一行。」這句帶着臺灣腔的叮囑,成了孩子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輸了球會互相打氣:「態度擺正就行,加油!」
「其實棒球就是座橋,孩子們在球場上跑着、笑着,很多隔閡自然被踩碎在紅土裡。」他介紹說,棒球運動裡的本壘的英文是「Home」,即家的意思,接殺、封殺、觸殺,過程歷經各種驚險和挫折,最終回到本壘,所以棒球也被稱作是「一項以回家爲目的的運動」。就像他自己,九年間輾轉在連城的城鄉學校,從陌生到熟稔,早已把這裡當成了家;就像兩岸的孩子們,隔着海峽跑來跑去,在球場上擊掌、擁抱,早就不分你我。
爲了備戰這次嘉年華活動,呂金霖帶着小蓮蓬隊練得更勤了。「臺灣棒球歷史久,打法技巧更細膩。」他對孩子們說,「跟高手過招,哪怕輸了,也是積累經驗、不斷進步的過程。」9年來,在他的牽線下,連城的小將們常和臺灣球隊切磋,球技在不知不覺中漲了,情誼也越來越深厚。
「棒球是圓的,兩岸孩子的心是通的,希望兩岸多多加強交流,不止於賽場。」下一場比賽即將開始,呂金霖拍了拍連城的小蓮蓬隊員,像一個守護者,守護着這片球場的熱愛,也守護着兩岸孩子心中那片溫熱的連接。
現在在連城,呂金霖的身邊還多了來自高雄的夥伴——曾是臺灣職棒界知名球員的林易增,兩人經常湊在球場邊研究戰術。「客家孩子自律感挺強的,要好好用用。」
正是有了呂金霖9年跨越海峽的傾情付出,如今的連城棒球小鎮品牌越擦越亮,不僅棒球運動火熱開展,標準化棒壘球場一個接着一個立起來,每年常態化舉辦或承辦棒壘球交流賽事,迄今已成功舉辦各類高水平賽事30餘場,連城也成爲大陸開展青少年棒球運動、參與兩岸青少年棒球交流最爲活躍的縣城。(黃水林、江鈺婷、李春洲)
8月5日,呂金霖在賽前指導一名隊員的技術動作。當日,2025年海峽兩岸(連城)青少年棒球邀請賽在福建省連城縣閩臺棒壘球融合發展基地開賽。 張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