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臺胞李志章:用一座土樓把臺灣鄉親「牽」回家

2021年,李志章來到臺灣望族霧峰林家的祖籍地——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把原本僅剩殘垣斷壁的「思永樓」修繕改造成爲一個「遷臺記憶館」,該館已於2024年底開館。(作者提供)

第十七屆海峽論壇日前在福建廈門舉行,臺灣各界人士超過7000人蔘加。來自臺灣高雄的李志章也參加了此次海峽論壇活動,其間,他向兩岸嘉賓分享了「用一座土樓把臺灣鄉親『牽』回家」,講述他自己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攜手大陸夥伴建造修繕「遷臺記憶館」的故事。

祖籍福建泉州安溪的李志章,現爲漳州翔翼城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致力推動閩臺鄉建鄉創合作。2021年,他來到臺灣望族霧峰林家的祖籍地——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把原本僅剩殘垣斷壁的「思永樓」修繕改造成爲一個「遷臺記憶館」,該館已於2024年底開館。

「這幾年蠻累的,但這是我們這輩人的使命和責任」。身爲「遷臺記憶館」建設項目的負責人,他格外用心。如今,「遷臺記憶館」修繕完成並開館,展示臺灣霧峰林家200多年前從這裡出發的遷臺史,講述霧峰林家清朝時從這裡渡海赴臺以及霧峰林家幾代人的故事,講述「雙木爲林,兩岸一家」的故事。

平和被稱爲「大陸遷臺第一縣」,據不完全統計,有300多萬臺胞祖籍在平和。其中,臺灣霧峰林家就是由平和埔坪村林氏十四世孫林石於1746年渡海入臺,後定居臺中霧峰,而後發展爲臺灣的望族,與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列爲「臺灣五大家族」。

據李志章介紹,他小時候在課本里就讀過霧峰林家,但那時只是停留在文字的概念上。「直到第一次拜訪林光輝先生,他帶我走進臺中宮保第,跟我講林家的種種往事,比如林文察、林朝棟、林祖密等人的保臺衛國,林獻堂在日據時期創辦學校堅守文化根脈,林光輝先生至今都在爲傳承抗日誌士精神奔走……」

「這種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讓我深深觸動,所以我希望讓更多人瞭解這個家族的故事。」李志章稱,「思永樓」是建於清雍正年間的一座土樓,取名「思永」即有思念永遠之意。從空中看,遷臺記憶館呈「回」字形結構,「象徵心靈的歸屬」。

這個創意確實獨一無二,給了臺灣的霧峰林家在大陸的家,讓他們常回家看看。李志章解釋道,團隊的設計核心就是「回家」的概念,主館的頂部是小「回」字形狀的天窗,象徵霧峰林家要回埔坪祖地,拉大到整座土樓,是一個大「回」字,象徵臺灣同胞要回到祖國大陸。

李志章向媒體講述他自己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攜手大陸夥伴建造修繕「遷臺記憶館」的故事。(作者提供)

「2017年只是跟朋友抱着看看的心態來大陸,沒想到一來便留了下來。」在李志章看來,福建是臺胞的主要祖籍地,是臺灣文化、信俗的源頭,在這裡生活創業,環境、風俗都很適應,這種歸屬感彌足珍貴。

2021年底開始,爲了這個項目李志章往返臺灣漳州18次,在第三次前去霧峰林家拜訪的時候,終於拿到了第一批資料。讓他印象最深的物件是,有一封信是平和埔坪林氏和臺灣霧峰林家之間失聯多年後的第一次通信,信裡那句「接到您的信,我才第一次能夠知道自己真正的家鄉」。他說,雖然簡單,卻裝滿了百年海峽隔不斷的鄉愁,讓他更加堅定辦好「遷臺記憶館」的決心。

閩臺兩地同宗同源,認祖歸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縱使海峽相隔,臺胞們從未停止尋根問祖的腳步。「在這三年裡,不僅是我,一百多位霧峰林家的族人也在來回奔波,他們帶回來的不只是族譜和家書,還有沉甸甸的鄉愁。」李志章回憶道,「遷臺記憶館」揭牌那天的場景到現在都記得,霧峰林家好幾個老宗親感動到哽咽。

「臺灣霧峰林家後人心繫遷臺記憶館建設進展,並對參與該館未來運營興趣濃厚。」李志章說,近年來,臺灣霧峰林家後人先後到漳州、廈門、福州、泉州等地尋根謁祖,探尋祖輩足跡,併爲遷臺記憶館捐贈珍貴的家族遷臺史料,囑咐兩岸一脈相承的血脈淵源不能遺忘。近日,霧峰林家林銘鍾先生回埔坪祖地祭祖,老人家在參觀後動情地說:「感謝這座遷臺記憶館,讓我們真正回家了!」

翻拍「遷臺記憶館」效果圖。(作者提供)

讓李志章頗爲感動的,除參與建設的兩岸團隊,還有不少臺胞爲遷臺記憶館建設傾注心血。在平和找到祖籍地的臺灣青年林智遠,幫助收集相關遷臺家信、資料等;長期從事戲劇創作的閩南師範大學臺灣教師李姿瑩,牽頭創作劇本,將遷臺史實搬上舞臺。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讓更多臺灣同胞知道,我們的根在這裡。」李志章表示,開館不是終點,更是新的起點,它讓兩岸同胞觸摸到共同的歷史記憶,也讓「回家」兩個字有了更深遠的意義。他還希望該館成爲展示兩岸同根同源、兩岸一家親的載體,成爲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的一個示範。(張金川/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