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青年博士紮根福建 化身鄉村營造師
臺北姑娘楊於萱(左一)在廈門市中山路現場教少年兒童手工拓印技藝。 (李思源 攝/作者提供)
近日,在廈門百年老街中山路的喧囂裡,臺北姑娘楊於萱展示融合兩岸元素的文創產品。她手把手引導孩童拓印瓦當,指尖輕柔按壓宣紙,硃紅顏料漸漸暈染開來,勾勒出傳統古典的紋樣。這一幕,恰似她六年來在大陸鄉村默默播撒的文化種子,正萌發新芽。
這位臺灣逢甲大學博士,褪去講臺粉筆灰,化身鄉村營造師,在福建的鄉野間走出了一條兩岸青年共築鄉土夢的獨特路徑。
從講臺到鄉野:被學生「問」出的人生轉向
每當談及爲何會「登陸」發展,楊於萱總會回憶起那個改變她人生軌跡的學生疑問。在執教於臺灣聯合大學期間,她一邊傳授知識,一邊投身於社區規劃的實踐之中。每年寒暑假,她常帶領學生走進廈門,開展文化交流之旅。
然而,有一次楊於萱向學生們描繪大陸的前景和機遇時,卻被一句反問擊中:「老師,您自己都沒在大陸工作過,推薦我們去公平嗎?」這句直率的提問,讓她陷入沉思。她開始意識到,若想真正理解大陸的發展脈動,唯有親身實踐。
2019年,楊於萱帶着臺灣社區營造的經驗,踏上了福建的土地。出發前,楊於萱忐忑地詢問自己的廈門朋友,如果不教書,是否還有其他發展機會。「他們說肯定有機會,我就來了,來了就不想走了。」
楊於萱(右二)在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大布村與村民互動。 (受訪者 供圖)
初到廈門天竺山麓的過阪社區,楊於萱便以「新村民」的身份迅速融入了這裡。美麗的村莊風光、親如家人的村民,讓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歸屬感。她紮根村居,深入調研,致力於發掘和保護鄉村文化,將「陪伴式鄉建」的理念踐行得有聲有色。
楊於萱和同事們策劃了「晚間老年大學」,開設了柔力球、廣場舞、腰鼓、歌仔戲等課程,讓阿姨老伯們每天都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舉辦「兒童議事會」,引導孩子們學習和探討「碳中和」等前沿話題;更舉行了全村短視頻大賽,激發了村民們的創作熱情,獲獎作品多數來自幾年前還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家……
「我很喜歡在村莊裡的生活,跟居民聊天,知道他們想要做什麼樣的規劃和改造,然後由我們去打造。」楊於萱說,鄉村營造師就像尋寶者,一頭扎進鄉野,發掘和保護鄉村的文化和稟賦;又像一個護航者,深度參與到鄉村發展過程中,爲村落凝聚起新的精神氣質,吸引更多年輕人蔘與進來,營造新故鄉。
今年5月,楊於萱率兩岸文創團隊進駐龍巖市武平縣大布村。 (受訪者 供圖)
因地制宜:讓「老村莊」煥發「新活力」
「鄉村空心化不是絕症,缺的是讓年輕人回來的理由。」楊於萱認爲,社區營造的價值無法用金錢去衡量,如果做好鄉村的規劃和改造,有了就業機會,讓年輕人回到鄉村便有了可能。
在過阪社區,楊於萱看到了過去寡言羞怯的村民落落大方地爲遊客導覽解說;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發展,民宿、農家樂、特色產品店等店舖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這些變化,讓她心中滿是成就感。
今年5月以來,楊於萱率兩岸文創團隊進駐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大布村,團隊將融合城市文創與鄉土文化基因,以音樂爲媒介重塑村落風貌。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村裡很多阿姨喜歡唱山歌,還有一些退休的長輩也會回來唱歌,於是組成合唱團。」楊於萱表示,團隊希望將大布村的文化館與音樂做結合,打造一個「音樂部落」。
此外,楊於萱還發現大布村有近二十個嫁到臺灣的姑娘。「我們希望邀請這些嫁出去的女兒帶着家人一起回到大布村來,感受村子裡的變化,想必是很特殊的體驗。」
在楊於萱的心中,鄉村營造師應通過深度參與鄉村,用心傾聽鄉村的聲音,用創意和熱情爲古村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她期待着能夠充分結合來自臺灣的鄉村營造經驗,讓「文化新芽」在指尖萌發,在鄉村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此心安處:在廈門紮下「幸福根」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在日前舉辦的海峽青年論壇上,楊於萱登臺以閩南話吟誦唐代崔顥《黃鶴樓》節選。她說,閩南語是一塊「活化石」——這種與唐代洛陽讀書音一脈相承的語言,隨大陸移民跨海入臺,成了兩岸共有的「聲音密碼」。她正是憑此快速融入福建鄉村,成爲村裡阿姨阿伯們的「鄰家女兒」。
爲了擁有更大的施展空間,楊於萱於2022年創辦廈門閒閒文創有限公司,公司業務涉及特產文創包裝設計,營地、民宿運營規劃,以及村莊整體規劃等。在公司運營方面,她以1:1的比例僱傭臺灣青年和大陸青年,兩岸青年關係融洽、配合默契,共同爲推動鄉村振興貢獻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如今,楊於萱和愛人帶着兩個孩子紮根廈門工作生活,回首這些年在大陸的點點滴滴,楊於萱十分感慨,留下她的不僅僅是好政策、好環境,更是濃濃的人情。「我們一家定居廈門海滄已滿一年,我愈發喜歡這裡的生活,也希望能繼續紮根鄉土,改造鄉貌。」
回憶起來到廈門的初心,楊於萱告訴記者,她很感謝當年向她提出疑問的學生,讓她在大陸的鄉野間找到了比講臺更廣闊的舞臺。
「我就是想親身實踐給學生看,這裡確實像我推介的那樣,市場大,機會多。同時,我也發現,即便離開了教書育人的崗位,我依然還有許多有意義的事情能做。每當看到村民們的笑容,我就知道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楊於萱說。(吳冠標、李思源/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