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借鑑臺灣 打造廈門友善寵物城市
臺灣近年來推行寵物友善政策,以寵物公園、公共空間開放、植入晶片管理、收容與認養制度爲核心的綜合型寵物管理體系,已逐步成熟。桃園市114年上半年度已啓用3座新設、2座翻新的寵物友善專區。(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隨着城市文明進程的不斷推進,寵物不再只是家庭的陪伴者,更成爲衡量一座城市公共服務水平與人文關懷程度的重要指標。從臺灣近年來推行的寵物友善政策來看,以寵物公園、公共空間開放、植入晶片管理、收容與認養制度爲核心的綜合型寵物管理體系,已逐步成熟,並呈現出人、動物與城市共生共榮的新型關係模式。作爲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的廈門市,若能充分借鑑臺灣寵物政策經驗,有望率先在大陸打造「友善寵物城市」樣板,爲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與社會文明建設提供新的突破口。
一、臺灣友善動物經驗機制
臺灣對動物保護與寵物管理的關注,始於1998年《動物保護法》的施行,而真正使政策進入現代化、制度化發展階段,則是在近十年多層次法規與基層配套措施的完善。以下幾點尤其值得大陸城市借鑑:
1.晶片植入制度法制化
自2025年起,臺灣正式將貓晶片植入納入法定義務,擴大原本僅限犬的管理對象,形成貓狗並管的全域動物識別系統。晶片除具備寵物身份識別、防遺失追蹤等功能外,亦便於疫苗接種紀錄、收容領養登記與醫療歷程管理,是建立科學化寵物治理的基礎設施。
2. 各縣市級寵物友善設施普及
目前臺灣幾乎所有縣市與主要縣市均設有寵物公園、寵物運動區與友善公交車政策。如新北市的「淡水寵物公園」、臺中的「犬樂園」,不僅規劃專屬活動空間,還配備飲水設施、清潔站與獸醫支援,提升養寵便利性與公共秩序。
3. 認養與收容機制透明公開
透過建置「動物保護信息網」、社羣媒體及縣市動保處公告平臺,民衆可實時查詢流浪動物信息、預約認養、回報遺失等,「政府—社會—民衆」形成信息互動機制,有效促進動物福利與民衆參與。
4. 法治保障與人本關懷並重
臺灣不僅在立法層面明確規範飼主義務與動物福利保障,也積極推動「動保教育進校園」與「社區流浪動物共治」計劃,使動保成爲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其理念核心在於:動物不是附屬品,而是城市社羣的情感主體之一。
二、廈門具備建設友善寵物城市的天然優勢
1.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站
作爲大陸對臺交流最活躍的城市之一,廈門多年來吸引大量臺胞定居與臺企投資,不僅在人文交流、社會治理、城市理念上與臺灣接軌程度高,也具有先行先試的政策空間與社會認同度。例如臺胞主動參與基層治理創新,臺灣青年創業基地提供友善寵物空間等良好條件。
2. 城市形象宜人、社會包容性高
廈門素有「海上花園」之稱,生態環境與公共空間配置優越,具備建設寵物友善環境的自然條件。市民整體文化素質與文明程度高,對動物友善理念的接受度相對較強。
3. 民政與城管系統具備基礎能力
近年來廈門在智慧城管、街區自治、垃圾分類、城鄉融合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爲建構寵物信息化管理平臺、街區動物協作治理模式奠定了基礎。
三、廈門市打造大陸首個友善寵物城市的政策建議
(一)立足制度先行做大陸NO.1:推動《廈門市動物保護條例》的立法
在打造大陸首個友善寵物城市的進程中,制度保障是最堅實的基石。對比臺灣《動物保護法》已施行二十餘年並持續滾動修法的成熟經驗,當前大陸尚無統一的《動物保護法》,僅有《動物防疫法》及若干地方性的養犬管理條例。因此,率先於地方層面制定《廈門市動物保護條例》,不僅具有高度的政策創新意義,更能凸顯廈門作爲對臺窗口與制度試驗田的城市使命。
廈門的制度優勢,作爲經濟特區城市,廈門擁有地方立法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81條規定,設區的市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文化保護、基層治理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因此,廈門市人大有完全的法定權限推動本地版「動保法」立法。這一立法建議可定位爲「動物保護+文明養寵+社區共治」三位一體的地方治理創新工程,將動物保護納入社會文明建設和公共治理框架,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細化與人文化水平。
(二)構建公共設施體系:打造「寵物友善空間網」
規劃區域性「寵物活動公園」與「社區寵物角落」;試點開放部分公交線路、商場、步道對寵物友善進出;鼓勵企業建立「寵物共辦公室」「寵物咖啡館」等新型場景,創造都市經濟活力。
(三)推進信息化建設:建立「廈門寵物信息平臺」
整合寵物晶片登記、疫苗接種、遺失通報、領養平臺等功能;實現與獸醫機構、動保志願者、城管平臺互聯互通;可考慮採取「實名養寵+信用積分」機制,促進飼主責任落實。
(四)鼓勵社會參與: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鼓勵志願者與社區合作開展流浪犬貓TNR(捕捉-絕育-放回)行動;建立「社區動保聯絡員」制度,將寵物管理納入街區治理;開展校園動保教育與家庭養寵文明宣傳,推動文明養寵觀念入心入行。
四、從「寵物治理」邁向「城市文明建設」
建設友善寵物城市,不僅是公共管理技術的創新,更是城市文化精神的延伸。透過臺灣經驗的借鑑與廈門城市治理優勢的融合,有助於完善城市基礎治理結構,補足社會服務體系中對非人類生命關懷的空白,提升城市宜居指數與國際形象,友善寵物正是友善市民、包容多元的縮影,豐富對臺融合發展內涵,以「生活方式融合」作爲深化兩岸交流的微觀支點。
五、結語
城市的高度不僅體現在樓宇林立與基建完善,更體現在它如何對待最弱小、最沉默的生命。廈門若能從制度設計、公共設施、人文理念三方面入手,成爲大陸首個友善寵物城市,不僅爲自身市民創造更溫暖有序的生活空間,也將爲兩岸融合發展提供更具生活溫度與人文共鳴的範例。
(羅鼎鈞/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