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或許我對臺灣不瞭解,但那是我的家」
方承暄。(圖片來源:「臺胞之家」微信公衆號)
作爲一個4歲開始就在北京長大的臺灣人,方承暄聽過臺灣人認爲她「不是臺灣人」,也聽過大陸人說「你是臺灣的,不是大陸的」,她曾經陷入一個「到底我是哪裡人」的迷茫時期。
在高考作文時,方承暄曾這樣寫,「或許我對臺灣不瞭解,但那裡是我的家鄉;或許北京不是我的家鄉,但我對這裡的一磚一瓦都很熟悉。」
這位臺灣「80後」女孩的成長過程,是一個逐步認識「兩個家鄉」的過程。
01「小時候吵着回家,都是要回北京」
4歲的時候,方承暄跟着做生意的父母來到北京。「我是見過糧票的。那時候母親去跟小販買東西,臺灣人那時只能拿『外匯券』去買,對方怎樣都不收,後來一個阿姨好心地幫我們買了。」
很快地,沒有糧票了、沒有外匯券了,原先他們一家住在二環,就這樣看着三環、四環的各種商業大樓和商場紛紛建起來。那時的北京,幾乎是日新月異。
小時候,逢年過節母親會帶她去香港,因爲父親在香港工作,臺灣反而很少回去,過年後方承暄總吵着要「回家」——回北京。因爲同學、朋友都在這裡。
她跟大陸同學一起讀小學、中學,從來沒有覺得跟別人不一樣,許多時候同學幾乎沒意識到她是臺灣人。
少數能體現那時她跟其他大陸同學不同的,就是在那個大陸還在發展經濟、與臺灣人民生活水平還有差距的時期,她可以常常吃麥當勞。吃麥當勞的原因,是父母工作實在太忙、顧不上,但對其他大陸同學而言簡直「不可思議」——「那位臺灣同學,竟然老是在放學後吃麥當勞,太奢侈了!」
02「我以爲永和就是豆漿店」
高三對於兩岸學子來說都是「惡夢」的一年,因爲面臨高考這樣能決定人生的關鍵。一直跟大陸同學一起讀書刷題的方承暄參加港澳臺華僑聯考,自然成績不俗,考取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專業。
上大學後,方承暄第一次碰到從臺灣過來的臺灣同學,這也使她開始進入「我到底是哪裡人」的迷茫時期。從小學到高中,她的周圍一直是北京同學,太熟悉這裡的她不會被同學貼上「你是臺灣人」的「標籤」。但是到了大學,同學都來自五湖四海,許多外地同學便會詢問她來自哪裡。「原來你是臺灣人,不是大陸人」,同學們驚訝之餘,甚至會問她一些有關政治的問題。
而臺灣同學,並不認爲她是臺灣人。方承暄印象很深刻的,是剛開學不久在一場都是臺灣同學的聚會上,有一位臺灣同學說他是永和人,方承暄的第一反應是不明白又帶點心虛地小聲問其他臺灣人「永和?那不是豆漿店嗎?」
她對臺灣太不熟悉,不知道永和是臺灣新北市的一區,只知道在北京遍地開花的連鎖店「永和豆漿大王」。對於她的疑問,有臺灣同學笑她是「假臺灣人」。這次經驗之後,她更怕在臺灣同學面前說錯話,被人家質疑「你竟然不知道?你這個假臺灣人!」
小時候母親曾告訴她,「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你的家。」「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方承暄一直牢牢記着。2009年大學畢業之後,她進入了現在被稱呼爲「互聯網大廠」的網易工作。
但2012年,方承暄的父親意外過世,家人也都搬回了臺灣,剩下她一個人在北京。
她第一次面臨「要不要回臺灣」的選擇,因爲母親說過「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你的家」,但是如今,已經沒有家人在北京了。
03選擇
2012年,方承暄回了一趟臺灣,也確實研究了一下臺灣互聯網相關的就業環境。然而現實擺在眼前:相比大陸正在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就業機會,臺灣機會相對少,相對較有優勢的仍然是半導體產業這樣的「臺灣老招牌」。此外整個臺灣的互聯網生態,她也並不熟悉。
「我回臺灣會迷路,我在北京能當導遊」,在採訪時方承暄這樣形容自己。
2009年大學畢業進入職場之後,方承暄的工作生涯,就是大陸互聯網產業快速崛起、社會快速變化的縮影。工作十多年來她任職的全是大公司:從一開始的網易,到後來的百度、美圖秀秀旗下的美拍。
2009年剛進入社會之時,方承暄的薪資是4500元(人民幣,下同)。2017年,她的薪資是17000元;到了2021年,她離職前的薪資已經是30000元。
與此同時,幾乎每家「互聯網大廠」都有臺灣人,甚至人數還不少。大陸人習慣與臺灣人共事,認爲「臺灣人沒有什麼不同」。
忘記從什麼時候開始,方承暄曾經「我到底是哪裡人」的自我懷疑,也不再那麼困擾。
04「於我而言,兩岸皆是家」
2021年受到疫情衝擊,方承暄從公司離職,有工作經驗、累積一定人脈的她開始與以前在「互聯網大廠」時的主管合作,做拍片、剪輯影片、宣傳營銷等工作。
她與臺灣——這個「出生但那麼不熟悉」的家鄉,仍持續「彼此瞭解」中。方承暄的臺灣男友是來北京讀博士的臺灣學生,即將畢業,之後也會留在大陸擔任教職,兩人可以一起在北京組織一個家,一個「兩岸之家」。
讓方承暄開心的是,男朋友可以跟她交流兩岸不同的生活經驗,這多多少少彌補了她對臺灣的更深瞭解。比如同樣是讀高中,許多臺灣學生多少都會有逃課、玩樂團、溜出學校去見正在交往的男女朋友的經驗,跟電視劇裡演的一樣,而在北京的她除了高一時有些課外活動之外,高二下學期之後都在「刷題」中渡過。
「於我而言,兩岸皆是家」。比起曾經「兩岸到底哪裡是我家」的迷茫,現在的方承暄,更多地用「我有兩個家鄉」來看待這件事情,正如自己高考作文時曾經寫的那樣。
現在的方承暄,回臺灣還是會迷路,還是得看着導航,臺灣之於她或許還是位「熟悉的陌生人」,但是至少彼此之間已經有「橋樑」,她與臺灣正在彼此熟悉中。
北京還是臺北,不論對哪邊更熟悉一些,都是自己的家。
(本文來源:「臺胞之家」微信公衆號,原刊載於《臺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