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一瓶水的故事——山西晉城礦中棒球隊奇緣
作者(右1)與晉城礦中學生大合照。(作者提供)
小弟姓黎,祖籍湖南湘陰,因爲山北水南謂之陰,所以應該是湘江南岸的小戶人家。小弟去過河南,根據河南老家族譜館的記載,黎姓的起源即是九黎族,而九黎又是三苗的先祖,蚩尤則是九黎部落的首領,所以小弟可能是蚩尤的後代,而湖南的黎姓,則多爲苗族之類的少數族裔。
所謂蚩尤,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部落首領,實際上就是神農氏炎帝姜姓的部落分支頭目,與黃帝交戰而聲名大噪。蚩尤驍勇善戰,威力無窮,後世尊之爲戰神。他活動的年代,大致和華夏族的首領,炎帝和黃帝同時。但在涿鹿之戰中,蚩尤敗給了黃帝和炎帝的部落聯軍,於是部落族人四散奔逃。其中一部分族人歸附炎黃部落的華夏族,另一部分則往南遷徙。所以蚩尤與黃帝炎帝三者,合稱爲中華三祖。
炎帝即神農氏,相傳他播種五穀,製作耒耜,約定曆法,制定禮教,親嘗百草,振興交易。在臺灣的民間信仰中,也擁有廣大的信衆,和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各地紀念炎帝的宮廟,四處林立。如在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神農宮,新北地區三重的先嗇宮,土城的五穀先帝廟,苗栗公館的五穀宮,和臺南的神農殿以及宜蘭的神農宮等等。到處都是香火鼎盛,神蹟不斷,堪稱是臺灣民間信仰的重鎮。
所以小弟在農曆四月初八,來到山西尋根問祖。自古山西都稱爲晉,但唯有一處地名叫做晉城,何也?因爲晉城地處三方楅楱的交集地,分別是中部地區的崛起處,中原城市羣組,和東南城鎮外圈。堪稱是河東的屏障,中原的咽喉,和三晉的門戶。戰略地位何其得天獨厚,可想而知。而晉城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許多優秀歷史傳統文化,自此淵遠流長。例如神農嘗親百草,舜王在歷山耕種,商湯祈神求雨和愚公移山等等,許多美麗的傳說都發生在這裡。
特別是在晉城高平,此地作爲炎帝的故里,有着豐富權威的史書記載,又有歷盡滄桑的遺址遺蹟,和世代相傳的典故傳奇,以及亙古不變的姓氏地名,在在都驗證着,炎帝文化的深厚記憶,凝聚着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信仰和追求。史書之上早有明證,古代建築斑斑可考,現在親自來到古戰場上撫今追昔,遠眺古蹟,憑弔先人,特別令人感動莫名。
另有天中午,來到晉城的澳林大飯店午餐。先在飯店廁所,遇見一羣中學的棒球隊孩子,氣質清新,態度謙和有禮,沒有一般青春期孩子的桀驁不馴,或是運動員粗疏叛逆的動作。陌生人見了面,他們先點頭示意,而且友善的幫我們指示方向。小弟在中學階段任教30年,坦白說,這樣的表情和場景並不常見。我無意討論他們的學校優劣,或者是學習成績的好壞,又或者是球賽的輸贏。單純就直覺第一印象,就一個年輕人的素質而言,老實說,我很驚訝。
因爲小弟比較年長,人生多些坎坷,教過不少學校,也在外商換過不少工作。去過新北市榜首的學校,也教過臺北市號稱東西南北名校的夜校生,也遇過體育班或者是學校球類校隊的同學。先不說學習的成果如何,單純就討論品性行爲,或是上課的秩序維持等等,可能就讓許多老師視爲畏途。但是在這個晉城礦中的球隊,似乎完全感受不到這樣的情形。
後來又在飯店門口遇見了,我忍不住上前與他們攀談兩句。例如爲什麼要叫礦中等等,還有他們此行比賽的狀況以及他們好奇,我身上也是穿着臺灣的棒球衣種種。也許是棒球同好的關係,似乎一下子,就拉近了距離。打開話匣子,就沒個完了。原來礦中以前就是礦工子弟的學校,他們的父母大多也是礦工之類,剛好在此地前兩天我也有看到,搭載礦工下班的交通車,在黃昏時刻,一車子的辛苦勞工,滿臉污黑又一身疲憊的坐在專屬的交通車上,準備回公司清洗,然後下班回家吃飯。但他們把孩子教得真好,突然我覺得慚愧,敬佩,和感動欲泣。
突然我就跟這些孩子們說,你們今天回家,就跟爸爸媽媽講,就跟學校老師講,或是跟球隊教練講,說你們今天遇見了一個臺灣來的老師,他說你們謙恭有禮,尊師敬老,而且天真活潑,表現得很好,爲校爭光。而且大概老師是不騙人的,就請爸媽下個月多給零用錢,請教練給你們表揚獎勵,還要請老師這個學期成績給過關,而且要給高分。說完大家都哈哈大笑,然後我們一同合照留念。
送水的女娃(右)。(作者提供)
等到我們即將離開的時候,忽然一個孩子跑過來找我,還拿了兩瓶水要送給我們夫婦,而且再度要求用他的手機合照,當下真是感動,而且高興。我又再度神來一句,沒錯剛纔是用我的手機照的,爸媽如問,你說的臺灣老師勒?在爆笑聲中,我們再次揮別,也才發覺,這個壯碩的球員,是個女娃。
回臺之後,因爲想念,我又在網上找到了晉城礦中的資料。原來在去年,晉城礦中即有兩名女生,獲選進入中國國家女子棒球集訓隊的選拔,我祝福這個給我送水的棒球隊女娃,平安健康前途順遂。那一瓶礦泉水我喝完了,但瓶子留着。留着這段美好回憶,有個念想,祝福我們各自安好,有緣再見。(黎家慶/英文教師)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