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敦煌之美:鳴沙山顛望月牙,莫高窟內凝佛光
鳴沙山顛望月牙。(作者提供)
從我第一次到大陸,迄今已有三十載。遠負盛名的敦煌是我一直想去卻始終無緣的地方,今夏我終於得償宿願。
我是在北京首都機場搭乘下午一點直飛敦煌的航班,於下午四點三十五分抵達敦煌機場。出了機場即搭車前往預訂的民宿,這個民宿在鳴沙山景區附近。到了民宿辦理入住後,我放下行李就按照地圖的指示,往鳴沙山景區入口的方向走。路上經過不少農戶的駱駝棚,不過大多是空的,因爲駱駝應該都去景區上班了。路上也不斷的遇到三輪電動車後面牽着小跑步的駱駝趕往景區上工的超車隊伍。到了景區門外,買了份肉夾饃當晚餐,胡亂地吃了後即買票進入景區。
鳴沙山是由流沙堆積而成的沙漠山,最高峰海拔1715米。進了景區即見沙山與載客繞山而行的駱駝隊伍及盤旋天空的觀光直升機與動力滑翔翼,除此就是忙着擺姿勢拍照(擺拍)的遊客,許多擺拍的女性遊客都身着敦煌特色的古代裝束,模擬敦煌壁畫上的仕女姿勢,給這個沙山增添不少神話色彩的古意。
行前收集的旅遊攻略建議七點前登上山頂,佔個好位置準備看夕陽。因此,我先放下了騎駱駝的念頭,直奔登山點。沙山並無登山步道,只有兩處有用兩條鋼纜之間每隔一步固定了大約五十公分長的木頭當作梯子。因爲梯子只容一人踩踏,後面的人無法超車,隊伍中只要有一人停下休息,整個爬山隊伍就必須停下來,因此在遠處就看到了山坡上有兩條斷斷續續向上蠕動的人龍。山頂跟登山點高度差距應該頂多一百多米,走走停停的竟然爬了將近一個小時。有不想排隊的遊客直接從旁邊的沙波往上爬,但看着他們向上跨一步、向下滑半步的,行止頗爲狼狽與艱辛,爬不動的往往就地或躺或坐的在坡上休息。
登頂後就看到了月牙泉及壟罩大地的黃昏,果然是名不虛傳。月牙靜靜地躺在環抱沙山的臂彎之中,像一彎不慎墜入沙海的碧玉,清澈通透,與周遭的雄渾蒼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夕陽的金光灑在泉面上,鋪就了一條閃爍而夢幻的光路,從岸邊直通牙尖。岸邊的蘆葦與胡楊被晚霞蓋了光暈,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守護着這沙漠中永恆的奇蹟。登頂的遊客們忙着擺拍、拍夕陽、拍月牙。
我於晚上九點多下山。傳說鳴沙山的神奇之處在於當人們從山頂下滑時,沙粒會發出鳴聲,故名「鳴沙」。不過我是跨步下行:向下跨一步時會往下滑個三、四步,因此上山一小時,下山只要十分鐘,下行中倒是不曾聽到沙鳴的聲音。返回民宿時已是晚上十點。
隔天早上八點多又回到了景區來體驗駱駝旅人的滋味。騎駱駝時,四隻駱駝用繩串爲一隊,第一隻由前方的工作人員牽着前行,其餘的則依牽繩方向行走。駝隊緩緩前行,排成整齊的一列,沿着沙丘的山腳,踏出一條蜿蜒的曲線。駱駝踩在軟沙上,步步傳來規律而舒緩的搖晃,像是波浪上的輕舟。坐在駱駝上,看到無盡的沙海,線條柔美而遒勁,在陽光下呈現出交錯的光影。騎在駝背上,時間似乎放慢了腳步,耳邊只有風聲、鈴聲和駱駝沉穩的喘氣聲。在這顛簸的片段,我彷彿化身爲穿越時光的旅人,正踏着前人的足跡去追尋大漠的盡頭。
繞山而行的駱駝旅人。(作者提供)
完成駱駝旅人的體驗後,我驅車前往敦煌博物館。敦煌博物館內部以洞窟的形式裝修,館藏以敦煌地區出土的各類文物爲核心,重點呈現了敦煌的歷史脈絡,以及其在絲路上的輝煌過往。我在博物館待了約兩小時,即搭車前往莫高窟。
莫高窟是一個跨越了千年傳奇的歷史文物寶庫,它位於鳴沙山東麓斷崖上。莫高窟的開鑿始於西元四世紀的五胡十六國時期,歷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了龐大的規模,目前記錄在冊的有735窟。到莫高窟要先乘車到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驗票入景區後搭乘接駁車至15公里外的窟區。旅遊旺季期間,莫高窟的票要至少一個月前預訂纔可能買到,爲了調節旅客流量並不讓買不到票的遊客失望,景區另外賣一種應急票,我就是買應急票的。持應急票的旅客只能看第96、148、138及100等四窟。
第96窟是大佛殿,裡面有一具35.5公尺高的彌勒佛像,此佛像始建於唐朝武則天時代,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窟外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九層樓」,是爲保護這尊大佛而修建的。於窟內仰視大佛,感受到無比的威嚴與壯觀。
第148窟是涅槃窟,此窟也是盛唐時期的代表窟。窟內有一尊長達14.4公尺的釋迦牟尼臥佛,佛像後有舉哀的弟子、菩薩等塑像,表情生動,展現了佛陀涅槃時的場景。窟內四壁繪有巨幅《涅槃經變》故事畫,詳細描繪了佛陀涅槃前後的諸多情節,內容豐富,藝術價值極高。
第138窟是送子娘娘殿,此窟由唐代敦煌望族陰氏家族開鑿。窟內繪有陰家主人與族人,畫中人物服飾華麗,可看出晚唐豪門望族的服飾特色。此窟後室南側有一尊求子夫人像,此像在清代被百姓附會爲「送子娘娘」,香火極盛,至今可見該處被香火燻黑的牆壁,體現了當地宗教民俗化的有趣現象。
第100窟是曹議金窟,曹議金是五代時期統治敦煌的歸義軍節度使。窟內南北牆壁分別繪有巨幅《曹議金出行圖》和《回鶻夫人出行圖》,場面浩大,人物衆多,生動再現了當時節度使出行的儀仗陣勢,堪稱敦煌版的《清明上河圖》。此四窟相距不遠,大約兩小時內可參觀完畢。
在敦煌第三天的早晨搭車前往市郊的敦煌古城,此古城非真古城,是過去因應拍電影而搭建的,除了城牆、城門外尚有客棧、茶樓、鏢局等仿古房舍。我在古城逛了半個多小時即又搭車返回市區,在路上查閱地圖,發現入市區的黨河岸邊有家敦煌書局,似可去走走。跟臺北以出版英文教材爲主的敦煌書局不同,這家正宗的敦煌書局是敦煌近年來新興的文化地標。進書局時,一位服務員問我是否預約?我說沒有,服務員即要我用手機掃碼預約,然後請我穿上書店供應的鞋套在進入。
書局內部陳設充滿了敦煌元素,其波浪形的地面設計,似源於鳴沙山的綿延起伏和莫高窟壁畫中飄逸的線條,室內空間主色調取自敦煌壁畫中的土色系,沉穩而厚重,營造出一種寧靜、古樸的氛圍。書局內陳設的圖書與文創商品全部與敦煌有關,也有許多色彩鮮豔的莫高窟壁畫複製品。書局二樓有個開放式的咖啡吧檯,咖啡香瀰漫至各個角落。二樓靠近黨河的窗邊寧靜的一角有個位置,桌上有本被人翻閱過的敦煌與絲路的書,我也坐下讀書,體驗了在敦煌歷史時光隧道的沉浸感。
當天下午,我從敦煌汽車站搭了兩小時的長途客運車前往「沙漠中的高鐵站」──柳園南站,再搭乘火車前往烏魯木齊,展開新疆之旅。(李開偉/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