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北京秋意正繽紛 香山賞楓入畫中

清華大學清華園銀杏樹下的石獅。(作者提供)

北京正走入繽紛多彩的秋天,這場秋意由銀杏、梧桐、及楓葉的變色依序拉開了浪漫的序幕;正如林語堂在《京華煙雲》中的描繪:「北平的秋色如陳年花雕,醇厚而令人微醺。西山紅葉與金色銀杏交織成古都最華麗的錦緞。」十一月初的日子,全市的銀杏葉都已變得金黃並已逐漸開始落葉,樹梢及地面鋪着一層金光讓路人、遊客忍不住拿出手機不停地抓拍:有拍樹梢整片黃的、有從樹下向上拍攝杏黃間灑露一道道金光的、有拍地面撒滿金黃的、自然也有拍金黃背景前儷人倩影的。網路上會告訴你觀賞杏黃的最佳地點:釣魚臺國賓館、地壇公園、中山公園、奧體森林公園、北海公園、圓明園等地。其實,十一月初,金黃的銀杏幾乎處處有。難怪郁達夫曾說北京:「秋天,在哪兒都是好的。」

銀杏正黃,不過可能很快就會落盡。即將上場的是梧桐葉的染黃與楓紅的撒落。北京梧桐樹變色的季節大約略晚於銀杏。梧桐葉由青翠轉變爲金黃、火紅、然後褐色,有些與銀杏交織再一起,構成獨特的秋日畫卷。不過梧桐葉變色過程中顏色會逐步轉變,因此色澤較雜,不像銀杏黃那樣的均一耀眼。跟銀杏比起來,梧桐樹在北京也相對少見,網路上建議觀賞梧桐的地點包括東直門外大街、頤和園、德國大使館外等地,其實不少大學校園裡如清華大學也有梧桐大道,只是大學校園不對外開放,要申請入校獲得審批才能漫遊校園。

北京八家郊野公園的銀杏林。(作者提供)

北京的賞楓季已經登場。賞楓的地點很多,香山公園應該是公認的最佳地點。《京華煙雲》中說的西山紅葉即是香山的楓紅。在清代,北京西北邊的皇家園林由圓明園、頤和園、一路沿伸到香山,園林內皇家建築建於康熙至乾隆年間而毀於英法聯軍之役。頤和園內的皇家建築是光緒年間慶賀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重建的,香山公園內的勤政殿則是改革開放後重建的。到香山公園可在地鐵巴溝站搭乘輕軌西郊線,到香山公園站後,可經由買賣街到公園的東門入園。

北京輕軌西郊線。(作者提供)

皇家園林時期的「買賣街」有店鋪三十餘間,商販皆由太監與宮女假扮,此街提供皇帝與皇室成員逛街的樂趣。乾隆皇帝曾經兩度來香山禮佛、祝壽,並於買賣街攜皇室成員與民同樂。從公園東門入園後經過一門樓後即到勤政殿,此殿內懸乾隆皇帝手書「與和氣遊」匾額,是皇帝駐蹕期間處理政務與接見大臣的地方。勤政殿前有兩棵楓樹,大約一週前即已逐漸泛紅。勤政殿左側有步道可至靜翠湖、雙清別墅、及香山寺的步道。香山寺始建於唐朝,金、元、明、清朝皆曾陸續擴建,但此古蹟也毀於英法聯軍,此寺於2016年重建。香山寺後方有2.8公里的登山步道可攀登後山的香爐峰,此峰是香山的最高峰,登頂向東南方可俯瞰一馬平川的北京市。

香山公園勤政殿前的楓紅。(作者提供)

一般去香山公園賞楓的建議路線是東門進北門出。出了北門可見左手邊的香山碧雲寺。碧雲寺,坐落於香山東麓,是一座依山而建、層疊而上的古剎。始建於元代至順二年(1331年),由耶律阿保機的後裔耶律楚材家族捐資修建,初名「碧雲庵」。明代太監魏忠賢曾多次擴建,後成爲皇家寺院。清初乾隆期間又再擴建,融合了漢、藏建築藝術的精髓,既有皇家寺院的恢弘氣度,又蘊含山林禪境的清幽意境。穿過古木參天的山道,踏入碧雲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壯麗的鐘鼓樓與彌勒殿。此殿建於明代,內供俸2.5米高的銅製彌勒佛一尊。寺院沿中軸線逐級攀升,可達供俸大勢至、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五尊菩薩的菩薩殿。菩薩殿後即國父孫中山先生紀念館。

碧雲寺孫中山紀念堂。(作者提供)

民國13年11月,孫中山先生應北洋政府邀請北上討論國是。他於民國14年3月12日逝世於北京鐵獅子衚衕行轅,後移靈至北京中山公園祭拜,並於4月2日移往碧雲寺暫厝於普明妙覺殿直至民國18年5月才移靈至南京中山陵。此後,普明妙覺殿即闢爲孫中山紀念堂。紀念堂正殿中間展示了孫先生雕像,右側展示了孫中山致蘇聯遺書及其逝世後蘇聯贈送的玻璃蓋金屬棺,此棺送抵北京時孫中山已入殮,因此未被使用。紀念堂正殿左側展示了國父遺囑及少量的遺物。紀念堂偏殿則展示孫先生生平事蹟,及國父遺孀宋慶齡女士及家屬於公祭與停靈期間守靈的休息室。

中山紀念堂正殿右側展示。(作者提供)

孫中山紀念堂後方爲金剛寶座塔,此塔建於清乾隆十三年,是乾隆皇帝爲紀念西藏喇嘛教領袖班禪額爾德尼六世而建,此塔前方有乾隆「御筆詩碑」,爲古寺增添一抹皇家色彩。此塔的形制源於印度佛陀伽耶精舍,塔身佈滿精細漢白玉浮雕,五座小塔凌空矗立,塔中供俸大日如來佛,塔上刻有乾隆御筆「燈再菩提,現舍利光」。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其衣帽藏於此塔內,此塔也因此稱爲孫中山先生衣冠冢。寶座塔既是清代石雕藝術的巔峰之作,更是俯瞰香山紅葉的絕佳觀景臺,於此可見金黃的銀杏與漫山紅葉交織,北京秋天的繽紛與浪漫,在此可一覽無遺。

碧雲寺金剛寶座塔。(作者提供)

碧雲寺是集自然景觀、建築美學與歷史文脈於一體的古剎,不僅是香山秋韻的點睛之筆,更是北京人文記憶中一片不可複製的寂靜菩提。(李開偉/退休教師)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