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梅雨季幾月?持續多久?身體排溼、居家防黴對策必看

每年5、6月是臺灣的梅雨季,此時臺灣地區會有一波波的梅雨鋒面,而影響臺灣最明顯時段,通常落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這段期間。(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在臺灣,梅雨是僅次於颱風的重要水資源,約佔全年總降雨量的5分之1。關於臺灣梅雨季月份、成因、持續時間,以及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身體排溼方法與居家防黴對策,一次完整整理。

「梅雨」一詞源自於大陸華中地區,在許多古典文學中常被提及。每年6、7月,華中地區會進入一段汛期,氣候呈現潮溼、多雨且容易氾濫。而臺灣與華南地區在5、6月亦有降雨高峰,學者們發現,其成因與華中地區的梅雨極爲相似,遂將該段時間的降雨稱爲梅雨。

實際上,梅雨是東亞地區獨有的天氣現象,世界上其他相同緯度的地區並沒有。此天氣系統在每年的5~7月發生,並隨着時間逐漸北移,相繼影響臺灣、華南、華中及日韓地區。

一方面是寒冷乾燥的大陸冷氣團,帶來東北風;另一方面則是溫暖潮溼的海洋暖氣團,帶來了西南風,在這2大系統中間,也就是東北風跟西南風的交會處,就是梅雨鋒面。這些梅雨鋒面有時會快速通過,有時候會非常緩慢移動、近似滯留,由於2大系統在此互相推擠,造成天氣變得很不穩定,容易下大雨。

氣象署定義,每年5、6月是臺灣的梅雨季,此時臺灣地區會有一波波的梅雨鋒面,而影響臺灣最明顯時段,通常落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這段期間。至於常聽到的「典型梅雨鋒面」,是指梅雨鋒面在臺灣附近滯留,且鋒面前伴隨比較強的西南風或西南氣流,代表容易發生持續性豪大雨的天氣系統,要特別注意。

梅雨肇始與臺灣附近夏季季風開始的時間密切相關。氣候平均狀態顯示,夏季季風開始的日期平均約落在5月16~20日,正常值範圍爲5月11~25日。從歷年統計資料來看,梅雨季雨期肇始日期最早發生於5月1日~5日,最晚發生於5月31日~6月4日。

前氣象局長鄭明典4月11日表示,北印度洋寬廣的西風帶這幾天快速建立,西風經由孟加拉灣北轉進入大陸華南,中南半島也在偏西風的影響範圍,而臺灣現在雖然未受偏南風影響,但太平洋高壓已逐漸西伸,高壓西側的偏南風若也開始影響臺灣,那就有「梅雨前期」的氣候特徵。他提到,以過往經驗來看,要到5月初纔會出現類似的天氣型態,沒想到今年在4月中就出現此情況,不免來得太早了。

潮溼氣候會促使黴菌、塵蟎生長,容易誘發氣喘、呼吸困難等過敏反應,也容易會有皮膚溼疹、過敏的問題。除此,對於患有關節炎、扭傷、骨折、肌肉勞損族羣而言,潮溼氣候可能使疼痛感加劇。

另外,內科醫師巫慶仁指出,溼熱氣候適合細菌滋長,導致食物容易腐敗酸壞,誤食恐造成腸胃不舒服、腸胃炎。一般造成急性腸胃炎的菌種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志賀氏菌等,最主要症狀是噁心、腹瀉及腹痛;比較嚴重的急性腸胃炎,還會有發燒或是血便的症狀。尤其是幼童與長者,可能因腹瀉不止或嚴重的噁心嘔吐,引起脫水及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而有生命危險。

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溼氣是指體內積聚的水分和痰涎,若溼氣過高,會影響人體的正常代謝和循環,造成各種不適症狀,如頭暈、胃脹、水腫、皮膚及過敏等。他並分享以下6招幫助身體排溼:

1、調整飲食習慣:減少攝入冷飲、油膩食物、甜食等,儘量選擇健康的替代品來滿足口腹之慾,如無糖的茶、咖啡、水果汁或低脂牛奶來代替含糖飲料;肉類、蛋類、豆類及堅果種子來代替油炸、油膩食物;乾果、黑巧克力、優格或全麥餅乾來代替甜食。

2、多喝溫開水:喝溫水可活化內臟,當內臟溫度升高1度,基礎代謝率也跟着提高10~12%,燃燒脂肪效率更佳;另外,攝取充足水分也能促進體內循環,有助消水腫、排廢物和促進排便。

3、適當運動:運動不僅能促進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加速溼氣和毒素的排出,還可以增加活力和免疫力,提高抵抗溼氣和病菌的能力。例如跑步、健走、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4、保持睡眠充足:睡眠可改善心情和情緒,減少溼氣對精神和神經的影響,也能調節體溫和水分平衡,防止溼氣造成的水腫和發炎。

5、保持衣物和居住環境乾爽: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或睡在潮溼的地板,以免體外溼氣侵入體內。

6、多開窗通風:室內空氣與室外空氣產生對流,能帶走多餘的水分和熱量,降低室內溼度和溫度,減少溼氣在室內積聚。

延伸閱讀:梅雨季衣服曬不幹?室內晾衣、解決悶臭技巧一次看

中醫師羅珮琳分享,透過攝入正確飲食也有助於去除體內溼氣,像是生薑具發汗、利溼特性,可加入蛤蜊、絲瓜、冬瓜等食材,就能成爲很好的藥膳料理。另外,玉米鬚茶也是體內除溼好物,可多加利用。

此外,梅雨季室內溼度通常居高不下,醫師黃軒提醒,潮溼的房間容易滋生黴菌,而黴菌不僅影響居家環境,還可能對呼吸道、皮膚、免疫系統等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可透過以下6種方法來降低發黴風險:

1、保持室內通風:每天至少開窗30分鐘,讓空氣流通,降低溼氣。

2、使用除溼機或乾燥劑:大雨季節或溼度高時,可使用除溼機,或者在角落放置吸溼盒、活性炭等除溼劑。

3、避免傢俱貼牆擺放:傢俱與牆面保持5~10公分距離,讓空氣流動,避免潮氣滯留。

4、注意水管滲漏問題:檢查天花板、牆壁或水管是否有滲水情況,及早修補。

5、定期清潔牆角與窗框:特別是大雨季節,黴菌容易滋生的地方應多加註意。

6、選用防黴塗料:若牆面長期發黴,可考慮使用防黴漆或抗菌塗料來改善。

關於室內使用除溼機,醫師傑登說,應將溼度保持在50~60%以下或更低,可有效地降低塵蟎和黴菌的生存機會,並注意將除溼機放在房間正中央,打開衣櫥、鞋櫃一起除溼;將戶外門窗關閉,避免外界水氣進入;不可將衣物蓋在出風口或太靠近傢俱而擋住出風口,以免過熱發生危險;以及搭配電扇使用,增加空氣流動效果更好。

一旦發現室內生長黴菌,應立即清理,以免進一步擴散。黃軒提供以下3種有效清潔黴菌方法:

1、白醋去黴(適用於輕微黴菌):直接將白醋倒入噴霧瓶,噴灑在黴菌區域,接着靜置15~20分鐘,讓醋酸分解黴菌,用抹布擦拭乾淨,最後用乾布擦乾。適用於牆角、窗框、 傢俱表面,但要避免用在大理石、石材表面,以免腐蝕。

2、漂白水去黴(適用於嚴重黴菌):漂白水能快速殺死黴菌,但氣味較嗆,使用時需戴口罩和手套,並保持通風。首先將漂白水與水以1比3比例混合,接着用噴霧瓶噴在發黴處,靜置10分鐘,最後用刷子刷掉黴菌,再用清水擦拭乾淨。

3、小蘇打加水的環保去黴法: 將2湯匙小蘇打加入1杯水並攪拌均勻,用噴霧瓶噴在發黴處,靜置 10 分鐘後擦拭乾淨。也可在角落撒一些乾燥的小蘇打粉,防止黴菌再生。適用於牆壁、衣櫃、浴室角落等處,對健康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