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精品「住下來吧 Kamaro'an」用南島原住民工藝編織文化厚度 讓國際買手看見不刻意取悅的真實設計
臺北大安區空間「Kamaro'an House」。 圖/Tatler Taiwan提供
從未想過,編織的起針竟始於「離散」。
去過巴黎、紐約與米蘭服裝展示會的買手都知道,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厲害商品多到讓人看到麻木,好不容易進到選品店架上,一個沒沒無名又沒家大業大在背後做支撐的新品牌,太多不出幾季就消失在商品的汪洋中。
Kamaro'an是極少數臺灣品牌能在東京、巴黎這些競爭超激烈城市受到注目,得到店家叫好又叫座評價的例子。簡約不做作的造型、南島原住民編織的題材,正好對上國際時尚人士追求地方手工藝的風潮。從巴黎瑪黑區的選物店到東京代官山的藝廊空間,再到紐約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選品名單,都能看見他們充滿敘事力的燈飾與編織作品。與其它臺灣服飾品牌相較,Kamaro'an不刻意取悅市場,甚至像人類學家般去尋找原住民傳統的軌跡,與文化深度的結合給予品牌厚度,他們用美麗的編織工藝讓世界認識臺灣島的另一面。然而對共同創辦人云帆而言,這一切的起點純粹是一場回家、找尋自我記憶的文化實踐旅程。
Kamaro'an 創辦人云帆。 圖/Tatler Taiwan提供
Kamaro'an,源自阿美族語「住下來吧」,象徵着漂泊與尋根之間,爲自己找到一片安穩之地。「我們就像是臺灣文化的縮影,混雜而動態。」雲帆這樣描述Kamaro'an的團隊構成。由漢人設計師與阿美族、排灣族工藝師共構的工作模式,是臺灣這塊土地歷史積澱的必然結果。四百年的殖民記憶與多元族羣交融,早已將「混血」刻進這座島嶼的文化基因裡。2013年創立Kamaro'an的契機,源自雲帆對「離散」的深刻體悟:「你不一定要『在哪裡』才屬於這個文化,而是你的記憶、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文化本身。」這種認知讓Kamaro'an的作品既有傳統的根,又有當代的枝葉。
1. 觸摸即存在
Kamaro'an 工藝師 Nacu。 圖/Tatler Taiwan提供
Kamaro'an的核心哲學,是讓「工藝」重新回到生活的呼吸之間。深受日本民藝運動思想家柳宗悅啓發的雲帆相信,真正的工藝不該被封存於博物館的玻璃櫃中,而應是「日常觸碰的物件」。我們聊到自然共生的理念時,她說道:「自然材質會隨着時間老化、斑駁,這纔是活着的證據。」這句話讓我想起河井寬次郎的洞見:「物件因觸摸而損毀或變質,本是自然之理。有形的物件總是有消失的一天。」
在Kamaro'an的作品中,輪傘草與薯榔染不是單純的素材,而是一種與土地共生的日常智慧。例如草木染中的薯榔,原是爲了讓漁網隱身於海水;輪傘草則像草蓆、榻榻米一般,承載着一代代家族的生活記憶。「小時候看媽媽編草蓆、釀酒、使用傳統器物,這些不是過去的遺蹟,而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工藝師Nacu說。
圖/Tatler Taiwan提供
圖/Tatler Taiwan提供
「我很喜歡編織這個字,『編織』原意即『文本』,這恰巧說明了文化的本質,歷史本就是由無數故事交織而成的織物,我覺得這個寓意很美。」
這樣的記憶,也延續到了Kamaro'an的每一件作品中:花蓮輪傘草手工纏繞的燈飾、可翻轉成提包的斗笠設計,甚至團隊正學習的織布技藝。「織布的經緯線間藏着文化密碼,還有祖先透過手指傳遞的勞動記憶。」
雲帆提到部落很重視身體的記憶,在沒有文字以前,歷史是靠着口傳、歌謠,以及身體勞動記憶流傳下來,她說起工藝師Imay過去記錄部落古調與茅草屋的經歷,有天在海邊一位長者點醒她:「文字寫下來,它就停住了。你必須參與其中,每天試着去實踐它,這樣文化、生命與記憶纔是流動的。」從那之後,工藝師們從編織再回頭找到更多與家人的共同回憶,每一次敘述,眼裡仍閃動着喜悅。
2. 一場來自臺灣的文化流動
圖/Tatler Taiwan提供
Kamaro'an的作品出現於巴黎選物店、東京藝廊與紐約MoMA的展架,但云帆更願意將這種跨越視爲文化本就具備的流動性,而非所謂的「突破」。「在歐洲,我們看見他們對傳統的珍視;在東南亞,我們遇見與南島語族的共鳴。每個地方的人都在用他們的生命經驗與我們對話。法國人探問殖民與轉型正義,日本人理解島嶼歷史的複雜性,亞裔則在作品中觸碰到某種鄉愁。」她說這些相遇讓她更確信:當文化擁有真實的深度,自然會在世界的某處找到共鳴。
圖/Tatler Taiwan提供
圖/Tatler Taiwan提供
「與其焦慮如何被國際看見,不如專注於文化本身的厚度。」雲帆說,「過度渴望認可,有時反而暴露了內在的不安。」或許正是這種「不刻意」的姿態,讓Kamaro'an的作品能如此自在流動,它們不爲符合某種「東方想像」而存在,而是紮實地從臺灣土壤長出枝葉,再隨着自然的風向,飄散到遠方。
3. 工藝的數學詩學
圖/Tatler Taiwan提供
在討論傳統技法與現代設計的平衡時,雲帆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她將創作過程比喻爲「解數學題」。這個精妙的類比,揭開了Kamaro'an獨特的文化演算公式。「第一步是累積足夠的文化參數,」她解釋道,團隊已能精準辨識哪些元素源自南島文化,哪些融合了漢人、原住民或日本的影響。「就像數學需要先理解定理,我們必須先掌握文化的脈絡。」接着,他們從傳統物件中找出通用的元素,最後用現代設計語言重新詮釋。「這就像解題時先建立框架,再尋找最優雅的解法。」
圖/Tatler Taiwan提供
圖/Tatler Taiwan提供
這種嚴謹的創作方法,讓Kamaro'an能將文化精髓轉化爲當代生活器物。他們追求結構的極簡與細節的詩意,就像數學家追求公式的美感。這種堅持,也讓他們的作品在臺灣、日本、香港等地,受到文化敏銳度高的客人喜愛。「作品若無人共鳴,往往意味着某個環節還不夠純粹,」雲帆帶着數學家般的誠實說道,「那些願意購買的人,往往比我們更精準、更敏銳。」
4. 回家之路
圖/Tatler Taiwan提供
Kamaro'an House靜靜佇立在臺北巷弄,這處由老宅改造的空間,是「住下來吧」精神的具現。陽光穿過窗櫺,在花蓮石材上游走,「光會自己找到位置,空間就這樣自然地長成了。」雲帆說。鄰近臺大人類學博物館與溫州街的南天書局等老書店,都成爲設計與靈感的日常來源。工藝師們的手指在材料間穿梭,閒話家常的對話與編織動作一樣流暢,「我們追求的生活很簡單:好好吃飯,好好創作,讓文化成爲日常的呼吸。」
圖/Tatler Taiwan提供
圖/Tatler Taiwan提供
談及未來,雲帆堅定地說:「人終究要回家的。」「我們希望在海線找一個新的工作室,那裡就像是一個圖書館,收納記憶,也讓更多人可以參與。」花蓮始終是Kamaro'an的心臟,他們期待牽引更多工藝師返鄉,讓創作在熟悉的土壤紮根。
圖/Tatler Taiwan提供
圖/Tatler Taiwan提供
在海風與山嵐之間,Kamaro'an以編織、染布與日常物件,低語着一段段來自臺灣土地的故事,這何嘗不是一種「新灣生」精神的體現。紮根於臺灣土地,卻能以自信的姿態與世界對話,不爲喧囂而來,卻因踏實而被世界看見。
後記
這期Kamaro'an專訪讓我想起了《你的名字》中的那句臺詞:「繩結是時間的具象,編織它們,就是編織時間。」每個人的歷程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的過去都是由無數交錯的絲線編織而成,每一縷都代表着一段獨特的記憶與情感。就像Kamaro'an共同創辦人云帆所說的:「工藝文化就像植物,綻放的花瓣看似輕盈,但地底的根系從來不是直線生長,而是盤根錯節地交織着歷史、家族與記憶。」這些深埋的根系,或許正是我們這一代人與古老祖先最深刻的連結方式。
※本文由《Tatler Taiwan》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