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解嚴前 一直被視爲警察國家
圖爲1987年,民進黨舉行519遊行抗議活動,提出主張解除戒嚴。(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解嚴以前,一直被國際間視爲警察國家,蔣氏父子是獨裁者,他們的統治則是威權統治。國民政府最初遷到臺灣,在國際社會打着「自由中國」的招牌,但名實不副。所以臺灣自一九四九年以後,一直有所謂image problem(形象問題)。
按說臺灣自一九八七年解除戒嚴,已逾廿年,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及政權和平轉移後,早已蛻變爲民主國家,可是形象問題依然存在,只不過現在的形象問題多因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兩岸關係而起,和島內的政治關係不大。由於它不是正常的國家,所以每逢國際人士提起臺灣,總愛在Taiwan之後加個problem或issue的字樣,至少是個question。
北京說臺灣是美中關係裡的核心問題(core issue),以致西方媒體在和臺灣有關的報導中,總喜加一句:臺灣是叛離的一省(a renegade Province)。馬英九當政後,兩岸關係大大改善,緊張降低,所以外國新聞報導中,已較少說臺灣是a renegade province。而在陳水扁執政時(包括李登輝在內),因推出「一邊一國」和「兩國論」,臺灣變成了troublemaker(麻煩製造者),這是爲何馬英九不時要提醒國際社會,臺灣不是troublemaker,而是peacemaker(和平締造者)。
臺灣的安全靠美國保護,而中共視臺灣爲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期要「血洗」或「解放」臺灣,晚近則是「和平統一」,始終沒有放棄對臺使用武力,因此臺海的緊張始終存在,而且有時會有一觸即發之勢,故臺灣和北韓並列爲東北亞地區的flash point。經由馬政府的努力,至少現在不是flash point了,並且從現正在亞洲訪問的希拉蕊國務卿到她的副手史坦伯格,都公開讚揚馬政府在改善兩岸關係和降低臺海緊張所作的貢獻,只有臺獨分子唯恐天下不亂,天天唱衰馬政府,危言聳聽的說馬英九已向中國傾斜到美國基於本身的利益,要放棄臺灣了,這根本是睜着眼睛說瞎話。這些其心可誅的臺獨分子,可說是昧着良心的麻煩製造者。
當然美國一些有識之士於媒體的對臺灣刻板形象(stereotyped image),是不以爲然的,美國前駐北京大使李潔明就常糾正他的同胞把臺灣當作problem。鮑爾做國務卿時,有一次對紐約的亞洲協會演講,也說臺灣不是problem,而是success story(成功的故事);不過這類正義之士究竟是少數,大多數美國人和西方人基本上仍視臺灣爲問題,至少是潛在的問題(a potential problem)。
臺灣的國際形象,不是光靠新聞局的文宣就能脫胎換骨的。它不但需要這一代人的共同努力,甚至還得靠下一代人、乃至更下一代人的接力,才能達到改頭換面的目的。好比統一教主文鮮明在七○年代的形象相當不好,雖經三十多年的韜光養晦、積極潛修,舊形象仍會喚起人們不愉快的回憶。形象這東西,不能只靠包裝,否則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如何表裡如一的洗心革面,才能徹底改變我們的形象。
(摘自2009/2/20中國時報記者傅建中《華府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