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家長8成陷入育兒焦慮!65%孩童要補習才藝 3成後悔生小孩

▲兒福聯盟調查,臺灣近8成家長陷入育兒焦慮,3成後悔生小孩。(圖/兒福聯盟提供)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近來「教育富養」觀念興盛,不過育兒成本也相對水漲船高,兒福聯盟今(26日)公佈「2025年臺灣家長育兒焦慮調查報告」,顯示有8成家長陷入育兒焦慮,擔心孩子落後,因而有65%的孩子都有參與補習或才藝課,甚至有3成的家長坦承,如果能重新選擇「不想生小孩」。

兒福聯盟針對全臺1090位育有12歲以下孩童的家長,進行網路問卷調查,有近8成(79.7%)的家長擔心孩子學習落後,66.2%因孩子表現不如預期而憂慮,也有許多家長因資訊不足或比較心態而不安,這些焦慮也進一步反映在孩子的學習和課外安排上。

數據顯示,65%的孩子參與補習或才藝課程,其中19.8%晚上8點後才下課,回家後仍需複習功課,睡眠時間被嚴重壓縮。在才藝學習方面,55.8%的兒童有上才藝課,其中46.2%學習一項才藝、35.7%學兩項才藝,18.1%的孩子甚至同時學習三項以上的才藝。

調查發現,近6成的家庭每月支出數千至上萬元於補習或才藝課程,而物價節節高升,也有93.6%的家長坦言,物價上漲已對家庭造成影響,「經濟」因素更成爲家長主要焦慮來源,特別是育有12歲以下孩子的家庭感受更深。除此之外,當代父母普遍揹負「完美教養」期待,更讓他們備感焦慮。

還有8成以上的家長認爲「孩子出問題會被怪罪是父母沒教好」,近半數家長感到外界期待父母「不能犯錯」。這些看不見的壓力,使6成4的家長經常懷疑自己是否是好父母,38%甚至直言孩子是主要壓力源,更有31.9%的家長坦言,「若能重新選擇,我不會想生小孩」。

▲「經濟」因素成爲家長主要焦慮來源,特別是育有12歲以下孩子的家庭感受更深。(圖/兒福聯盟提供)

高昂的教育支出,讓家長承擔經濟壓力,更加劇育兒焦慮。兒盟調查發現,每月在補習或才藝花費1萬元以上的家長,其教育焦慮平均分數顯著高於花費較少的家長。反映了經濟壓力與教育競爭的相互影響,讓家長在追求孩子未來成就的同時,形成其經濟與心理的雙重困境。

面對教育、經濟與社會三大壓力,家長該如何自處?兒盟調查進一步發現,儘管高達96%家長喜歡與孩子共度時光,但許多人因長期焦慮,難以體會育兒幸福。

後悔生小孩的家長,在教育、經濟、社會期待三項焦慮指標上,分數都明顯較高。部分家長甚至表示,過度焦慮已影響親子關係,擔心孩子過早承受大人世界的壓力。

▲後悔生小孩的家長,焦慮指數都明顯較高。(圖/兒福聯盟提供)

針對這些困境,兒福聯盟提出3點建議:首先,家長應學習覺察自我焦慮,適時放鬆,並以長遠角度看待孩子成長,避免短期成敗影響心情。其次,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參考國外經驗,調整考試與評量制度,降低競爭壓力,讓孩子能專注於學習歷程。

最後,政策面應延伸育兒支持至國小學齡,包括增設稅賦優惠、延長育兒津貼年齡,並鼓勵企業參與育兒支援,以實際行動減輕家長經濟負擔。兒盟強調,唯有社會制度與氛圍共同支持,才能讓家長走出焦慮循環,讓孩子在探索與幸福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