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會館銅像訴說百年心聲 「五子上書」見證拒絕割檯曆史
在北京「臺灣會館」裡的「五子上書」銅像。(照片由莊伯仲教授提供)
北京臺灣會館,位於天安門廣場前門大街旁的一條衚衕裡。(照片由莊伯仲教授提供)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前門大街旁的一條衚衕裡,有一座低調卻歷史深厚的青磚灰瓦四合院──北京臺灣會館。這裡不僅是清末臺籍士子赴京應試的落腳處,更是臺灣歷史上重要抗議事件「五子上書」的發生地。如今,會館內外矗立的五人銅像,見證着臺灣百年前拒絕被割讓的民族心聲。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訪問學者,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日前於北京臺灣會館觀摩有「華人青年創意奧斯卡」之譽的「金犢獎」評選時,意外地在館外發現一組生動的銅像,有五位年輕人運筆立書,他們表情悲憤、眼神堅定,似乎在述說什麼故事,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莊伯仲表示,這就是著名的「五子上書」(又稱五人上書)主角,因爲這羣書生並不是偶然聚在一起,而是代表着整個臺灣在國運轉折時刻的心聲。清光緒21年(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舉國震動。當時在北京的臺籍舉人汪春源(臺南人)、羅秀惠(臺南人)、黃宗鼎(淡水人),以及戶部主事葉題鴈(淡水人)、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彰化人)在臺灣會館聚集,聯名向都察院上書,懇請朝廷撤回割臺決議。他們以「全臺赤子誓不與倭人俱生」爲誓言,表達臺灣人寧死不屈的決心。
這場「五子上書」,被視爲臺灣人民反對割讓運動的先聲,也成爲中國近代學運的起點。其後,部分參與者更投入康有爲發起的「公車上書」,推動變法維新,象徵知識分子在民族危機中的覺醒與行動。雖然歷史的走向未能扭轉檯灣被割讓的命運,但這段歷史留下了深刻的精神印記。「公車」指的不是現在的公車,而源自漢朝皇宮接待臣民的官署,設有司馬令,爲負責將臣民意見上書給君王的機構。
臺灣會館的歷史背景同樣不容忽視。建於1890年的會館,原是供臺籍士子、仕紳和商人北上應試或經商時的棲身之所。清廷割臺後,會館一度成爲抗日誌士的秘密據點,抗戰期間更掩護不少臺籍青年投身衛國行列。2010年,因雲林同鄉會的捐助,會館修繕時增設「五子上書」銅像,讓後人得以銘記臺灣人在國難當頭時的堅定表態。
今日的臺灣會館,已不再是士子投宿之地,而是轉型爲文化交流與展覽空間。今年三月,全球華文創意設計盛會、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主辦的時報廣告「金犢獎」國際競賽發佈會及論壇便在此舉行,延續了這座會館與青年、創意和時代精神的緊密連結。
歷史銅像與現代舞臺相互呼應,使臺灣會館成爲一處跨越時空的象徵。百年前五位臺籍士子爲守護家園而振筆疾呼,百年後,來自兩岸乃至全球的青年在同一場所展現創意與理想。會館不僅記錄了臺灣人在民族存亡時刻的堅毅,也在當下見證臺灣與大陸之間文化與青年的交流,讓「五子上書」的精神以另一種形式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