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黑熊「力鹿克」野放追蹤創紀錄 林保署公開珍貴數據

2年前,臺灣黑熊「力鹿克」(Lizuk)套上緊圈後野放,重返山林。(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臺灣黑熊「力鹿克」(Lizuk)野放追蹤2年後,頸圈已自動脫落,並在新武部落後山一處峭壁尋獲頸圈。(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2年前,臺灣黑熊「力鹿克」(Lizuk)套上緊圈後野放,重返山林。(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臺灣黑熊「力鹿克」2年經被救援後經野放。林保署花蓮分署透過衛星追蹤,追蹤牠重返森林後,穩定在花東縣界山林間活動,並跨越南橫公路,穿梭部落山林的活動軌跡完整記錄,花蓮分署評估後已設定讓頸圈自動脫落,除了爲臺灣黑熊活動範圍與行爲模式增添新紀錄,力鹿克也成爲花蓮分署野放黑熊追蹤最久的個體。

臺灣黑熊「力鹿克」於2023年5月間,在卓溪鄉部落海拔337公尺的苦茶園受困套索陷阱,經花蓮分署救援並後送野灣動物醫院照護1個多月後,經評估將牠套上頸圈追蹤,於6月12日野放重返山林。

花蓮分署表示,衛星迴傳資料顯示,力鹿克野放後9個月間,多於花東縣界以南、新武呂溪以北天然林區活動。隔年3月24日首次跨越新武呂溪及南橫公路後,便穩定在新武呂溪以南、紅石林道以北的區域活動,活動軌跡跨足多個部落範圍與周邊山林,展現黑熊對多樣棲地的適應力。

花蓮分署說,力鹿克的活動範圍約達250平方公里,介於海拔500至1500公尺間中低海拔山區。牠經常穿梭於新武部落及初來部落後山的原住民保留地周邊,雖多次接近部落生活環境,但多爲短暫通行,未出現干擾行爲。

「力鹿克」野放追蹤期間,一度未收到頸圈回傳訊號的情形,確認山區因地形遮蔽,訊號無法順利回傳,虛驚一場,也在衛星發報器電池電力用罄前,設定今年4月30日讓頸圈自動脫落,並在新武部落後山一處峭壁尋獲頸圈,牠也成爲花蓮分署野放後追蹤歷時最久的黑熊。

花蓮分署指出,頸圈脫落地點是林相豐富的次生林,包含青剛櫟、太魯閣櫟等多樣黑熊食源,顯示該地應爲其覓食與棲息的理想環境。其所累積的軌跡資料,將有助於瞭解臺灣黑熊的空間利用與生活習性,也有助於在地居民對黑熊的更多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