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黑熊變多了!足跡離淺山平地越來越近 人熊和平共處成課題
▲臺灣黑熊的族羣相對丰度(OI值)正逐年上升。(圖/林業保育署提供)
記者胡至欣/綜合報導
你以爲臺灣黑熊只住在高山森林嗎?恐怕得改觀了!根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最新統計,從2011年至2025年,黑熊的出沒紀錄不只明顯變多,足跡離淺山平地也越來越近,分佈範圍擴及更多鄉鎮,「人熊和平共處」勢將成爲首要課題。
臺灣黑熊變多了,足跡離平地越來越近
林業署彙整2011年至2025年間,全臺共2,034筆黑熊發現紀錄,涵蓋目擊、自動相機拍攝、入侵通報、救傷等,活動範圍從11縣市17鄉鎮增加爲27鄉鎮,顯示臺灣黑熊的族羣相對丰度(OI值)正逐年上升;尤其自動相機拍攝到黑熊的比率,從2018年僅1.8%增長到2024年的8.9%,更客觀印證黑熊族羣擴增的態勢。
不只1200m以上的中高海拔山區,1200m以下的低海拔地區同樣有更多的黑熊發現紀錄,且在部分地區越來越接近淺山與平地。林業署分析指出,並非「高山環境變壞,導致黑熊跑下來」,而是相對都逐漸擴增。
森林覆蓋率提升,黑熊棲地改善有感
以往黑熊族羣減少主要來自森林開發、違法獵捕與非蓄意的誤捕等人爲因素,但近年來臺灣的森林棲地已有顯著改善。2025年國有林的森林覆蓋面積爲142.9萬公頃,較2015年增加近2.2萬公頃。從全臺的野生動物監測結果即可發現,包括黑熊在內以森林爲棲地的野生動物物種,皆呈現族羣穩定或增長的趨勢。
誤捕仍是黑數,林業署推「通報免責」救14熊
不過,族羣擴張背後也伴隨風險。誤捕事件仍可能被隱匿,尤其山區農民或原住民常用金屬套索陷阱捕捉山豬、山羌,若誤傷黑熊,布放者因擔心觸法,多會煙滅事證、不願通報。林業署自三年前開始推動「誤捕黑熊、通報免責」政策,搭配改良獵具與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至今已成功救援14只黑熊,其中10只已迴歸山林。
保育新目標:人熊和平共處
黑熊是臺灣陸域最高階的掠食者,具重要生態指標意義,林業署表示,「黑熊不再只是憨萌圖像,而是與我們日漸接近的壯碩生靈,人熊和平共處將是首要目標」,將持續致力於臺灣黑熊的族羣存續與棲地保育,結合科技與在地社區力量,維護人熊安全,讓山村部落居民沒有後顧之憂,更成爲黑熊保育的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