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光復後掀起普通話熱,夜校爆滿

1945年日本投降,此前日本殖民者在當地打壓中國文化,強制推行日語教學,導致臺灣同胞中文能力普遍減弱,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愛國熱情如潮水般席捲全島。

民衆自覺迴歸中華文化,旗袍取代和服成爲女性新裝,中山裝成爲男性主流服飾。大家紛紛放棄被迫改取的日本名字。在臺灣民衆心中,學習普通話不僅是愛國情懷的體現,也是融入社會和謀生的必需,學習熱潮高漲。臺灣同胞主動向大陸來臺人士求教,更通過電臺普通話教學節目每日自我訓練。臺灣愛國人士林茂生博士光復時還不能說普通話,僅一年後已能用普通話公開演講。島內愛國人士林獻堂在日據時期就堅持拒說日語,講閩南語方言,光復後憑藉收音機廣播自學普通話,很快實現與他人用普通話自由交談。

當時臺灣有免費的普通話補習夜校,報名者衆多,課堂場場爆滿。學員年齡跨越巨大,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十幾歲的少年;他們的職業包括普通職員、小商販乃至人力車伕。開學日,課堂內人聲鼎沸,新書翻動聲、師生問候聲、同窗招呼聲交織,一旦開課則鴉雀無聲,大家全神貫注。翻開課上所用教材,學員們無論老少,都對每個字的語義、發音一絲不苟地學習。一般的補習學校通常面臨學員流失的問題,普通話補習夜校卻極少有人中途退出,足見島內民衆的學習熱情。不少師生因教學結下深厚情誼,普通話在無形中成爲聯結島內人心的橋樑。

島內報刊也見證了這股熱潮。當時的《民主報》記者報道稱,“北京話講習所”“普通話研究所”的招牌遍佈街頭;書坊中除基礎教材外,《三字經》《百家姓》《四書》等典籍熱賣。他描述道,黃昏街頭的夜課聲朗朗,收音機裡的拼音廣播不絕,各種店員的普通話水平都在普遍提升。即便未曾受過大陸教育的教師,亦利用課餘時間進入講習班刻苦鑽研、勤查字典。據當時的臺灣廣播電臺臺長稱,普通話節目收聽者日逾萬人,配套教材銷量達數萬冊。年近六旬的臺大教授杜聰明在光復前不識普通話,堅持每日收聽廣播學習,終能流暢表達。社會風尚悄然轉變,在公開場合講日語者會遭“噓”聲制止。

光復初期這場席捲全島的“普通話學習”運動及其點燃的“普通話熱”,無疑爲中華文化的迴歸與民族情感的彌合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石。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原主席張克輝曾回憶光復之初的場景,他買了本自學普通話的小冊子,在雲雀歡鳴的山坡上高聲朗讀“你好嗎?好久不見了”“謝謝,我很好”“我是中國人,你是中國人嗎?”“是的,我也是中國人。”張克輝還回憶道,某天下午路過孔子廟,從裡面傳出激昂奮發、令人熱血沸騰的歌聲。循聲而入,只見大成殿西側房中,一羣中學生正學唱《義勇軍進行曲》。“那一天,我們放聲高歌,民族自豪與驕傲在胸中激盪,彷彿置身於硝煙瀰漫的衛國疆場。儘管一些人當時不懂普通話發音,歌詞還依賴羅馬字拼音,校園內卻人人傳唱。”“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這句歌詞,瞬間擊中曾失去祖國的臺灣青年的心。“那雄壯旋律,喚起我們愛國主義的豪情。雖然初次學唱祖國之歌,歌聲卻如此激昂。同學們熱血沸騰,對前途充滿信心,法西斯的暴政再也嚇不倒我們,我們在祖國的土地上昂首闊步。”張克輝說。(汪小平)